第12部分(2 / 4)

,那麼強有力的,將享最高的幸福,能力微弱的,將至不能生活,……還說什麼幸福呢?” ,從無政府主義的上述議論中可以看出,他們的基本立足點是小生產者的個人絕對自由;對世界所持的態度是感性大於理性;其衡量是非的標準是絕對平均主義;思想方法為極端主義;所要達到的目的只能是夢幻中的天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百家爭鳴年代的學術流派(下)(2)

無政府主義在對現實社會的觀察與思考中,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許多人接受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進化論思想,併成為激勵人們奮發圖強的響亮口號。無政府主義者從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思想出發,提出社會的發展僅有“互競公例”不行,還要有“互助公例”。他們一方面看到“競爭,則優勝劣敗。不競爭,則優敗劣勝”;另一方面又不滿於“勝者存,敗者滅,則只有優者之進化,而無劣者之進化”的“弱肉強食”。無政府主義認為:“生存在於進化,進化者,由劣而優,由優而更優也”,因此主張“互助與競爭並重”,“相害者,競爭;不相害者,互助”,“同則互助,異則競爭。同而不互助,則優劣俱敗;異而不競爭,則優敗劣勝” 。現代學者對生物鏈的研究表明,動物之間弱肉強食,當弱者被吃得瀕臨滅絕時,強者無食可進了,必然也要瀕臨滅絕。人類比動物高明在有思想,出於自身利害的考慮,能夠自覺的除錯某些關係,不致完全陷入盲目性。人類社會既需要“競爭”,也需要“互助”,把“競爭”絕對化,將導致整個社會失去平衡,甚至陷於絕境,勝者本身也無法生存。這一思想,對於今天的人們思考和處理國內外的某些重大問題,更具有現實意義。

無政府主義思潮在五四運動時期,曾受到許多知識分子的歡迎,當時的無政府主義團體有近50個,宣傳無政府主義的刊物和書籍達70多種,遍及國內14個省市以及南洋等地區。如吳玉章、陳延年等都曾參加過無政府主義組織,毛澤東、周恩來等也曾接受過無政府主義的影響,毛澤東積極搞新村運動和主張廢除婚姻,周恩來和覺悟社的成員們,主張廢除姓名,改稱“一號”(逸豪,鄧穎超代名)、“五號”(伍豪,即周恩來代名)等。我想,這和那個時代的年青人追求新潮,剛剛接觸“自由”、“平等”、“民主”等新思想而一時又缺乏深刻的理解,有著直接關係。更深層次看,還和中國近代知識分子雖然接受了西方現代科學知識,卻又難以擺脫士大夫傳統思想的影響,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自在心理以及“無為而治”的理想追求等等,這些傳統影響容易在無政府主義那裡找到共鳴。

2、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各種批評中前進

19世紀40年代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以科學的世界觀和革命理論引起歐洲的極大震動,使新興的無產階級獲得了科學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產生

半個多世紀以後才遲遲為中國人所知曉,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只是以隻言片語的形式出現於少數知識分子的文章中,並未引起廣泛的關注。原因何在?我以為根本在於東西方社會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首先,馬克思主義是歐洲資本主義社會進入發達階段的產物。它所反映的歷史情況、社會情況以及所提出的社會問題,對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又長期閉關自守的中國人來說,是十分陌生的。這就為中國人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弄懂馬克思主義理論,帶來很大的困難。

其次,馬克思主義形成的文化背景,是歐洲近代社會的民主傳統和發達的科學。其直接來源為:德國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而中國則長期為封建專制思想所禁錮,再加上近代以來科學和生產力發展落後,處處為濃厚的封建迷信和愚昧無知所籠罩,這就使多數中國人很難從世界觀的高度;來正確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和革命精神。

第三,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鋒芒所指,是以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提出科學社會主義的偉大理想。而處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它所直接面臨的問題並不是一般資本主義,而是封建主義統治和外國列強的入侵。在中國人面前,正如列寧在評論俄國狀況時所說:“與其說是苦於資本主義,不如說是苦於資本主義發展得不夠”。這就使得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武器,增加了特殊的困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