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產黨和她的領袖們,注意在實踐中調查研究,尋找解決中國問題的具體辦法,很快制定出民主革命的綱領和方針、策略。後來,毛澤東進一步發揚了這一注重實踐的理論傳統,創造性的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並形成“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為特徵的毛澤東思想,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百家爭鳴年代的學術流派(下)(4)
任何歷史事物無不具有兩重性,建黨初期形成的“注重實踐”的理論傳統,也有它明顯的歷史缺陷。如劉少奇所指出:“中國黨內在最初的一個時期——陳獨秀時代及其以後——有些黨員是有一種意見,反對黨員對理論作比較深入的專門的研究。……指那些比較埋頭讀書的黨員為‘學院派’,而強調在實際鬥爭中的鍛鍊。似乎認為只要有實際鬥爭的經驗,而不要有高深的理論研究,就能滿足,就能領導革命達到勝利” 。我認為理論方面的主要問題是,在接受馬克思主義時,把注意力集中於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學說,而在一個相當時期內對馬克思主義的其他兩個組成部分——政治經濟學說和哲學理論——學習和研究不夠。這就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人從總體上,從世界觀的高度(唯物史觀和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