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戰場。儘管作出這些政治論斷的同時,也曾提出文化問題的某些不同的特點以及相應的政策,但只能是說一說或者是權宜之計。既然是階級鬥爭的重要內容和革命的主要戰場,最終導致以政治的手段,即以專政的手段加以解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2)以思想劃分階級。1958年5月,康生在一個理論工作座談會上曾對中央的這一理論解釋如下:“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兩個剝削階級,知識分子也包括在內。知識分子屬於剝削階級是從思想角度看的。有的知識分子說,我們越來越升級了,以前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後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現在又是剝削階級知識分子。為什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剝削階級呢?這是從思想範疇來看的”。毛澤東主席在最高國務院會議第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中,不僅把知識分子視為一般的剝削階級分子,而且視為剝削階級中最有資本與共產黨對抗的分子。他認為地主名聲臭了,買辦資產階級也早就臭了,然而知識分子影響大,“知識分子吃得開,那一樣都缺不了他”,“現在知識分子有五百萬人,資本家七十萬人,加在一起,約計六百萬人,五口之家,五六就是三千萬人。資產階級和他們的知識分子是比較最有文化的,最有技術的,右派翹尾巴也在這裡”136。知識分子既然定性為剝削階級,並且是最有威脅的剝削階級,難道不應該施以無產階級專政嗎?
(3)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某些理論思想。列寧講:“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是由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採用暴力手段來獲得和維持的,是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137。這裡突出的強調了兩點:一是“採用暴力手段”;二是“不受任何法律約束”。中國共產黨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把無產階級專政改稱為人民民主專政,但這兩個理論思想沒有任何變化,即強調暴力手段和不受法律約束。具體的說就是一切由黨委決定或領導個人說了算。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可依,“人民”或“人民的敵人”成為極不確定的的概念。今天,領導者認為你是人民,明天就可能認為你是專政的物件。從而不僅失去一切“發言權”,連工作權力和一切人身權力都可能被剝奪。整個“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思想,也隨之成為極不確定的理論。直到“文化大革命”中,提出在上層建築領域,包括各個文化領域,實行全面專政,則是不值得奇怪的事了。在知識分子成堆的文化領域施以專政,則是不值得奇怪的事了。
表現之三:以官本位的體制管理文化事業。有一位資深的老專家所走過的人生之路,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經濟學家陳翰笙,是1925年入黨的老幹部,終生不願做官,從事學術研究工作,27歲即任北大教授。精通多種外語,學術成果甚豐。他的論文著作在美國197所大學都能見到,是在世界上很有知名度的學者。陳氏建國以前,從1928年到1934年曾組織人員跑遍大半個中國搞調查研究,收集第一手經濟資料,為確定中國社會性質做出貢獻,並培養出張稼夫、錢俊瑞、薛暮橋、孫冶方等一批經濟學家,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骨幹。建國以後,陳翰笙不願做官,一心想繼續搞學術研究,結果卻很難在學術上發揮作用。儘管他注意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對“大躍進”之類的行為提出質疑,招來的是後半生的坎坷命運。“文革”後期,如此大的經濟學者,不得不“自動在家裡辦起了外語學習班”,以發揮“餘熱”138。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蘇聯文化模式與社會主義中國(8)
陳翰笙的悲劇,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官本位體制與發表文化學術事業的矛盾。官本位體制在文化和學術領域的表現,不僅是做官在實際利益方面,如工資、待遇、房子、車子、社會地位等,遠遠高於學者,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學術方面的發言權、決策權、決定權,也遠遠大於學者。官是文化學術上的“主人”,學者則僅僅是貫徹官員思想的“馴服工具”。其結果,不僅壓制了廣大學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甚至使學術成為盲目聽命於政治的附庸品和犧牲品。如1958年“大躍進”狂熱中,有關部門曾下達指示給中國科學院六個化學和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糧食多了怎麼辦?”,當時被認為是“具有重要的世界戰略意義”的課題。而此時即將面臨的是糧食緊缺、瓜菜代、浮腫病、上千萬人餓死的殘酷現實。
有的學者對我國目前仍在實行的這一套文化學術管理體制的弊病,作了如下剖析:
“首先,由各部門擬定下達研究專案,研究人員填表申報以爭取
專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