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流水,林茂糧豐,風水一片龍脈。掘了一鍁土,再放下,卻沒有盛下。
“劉伯溫說:‘陛下,這裡雖然民情順良,生活富裕,卻是七分坐轎的,三分抬轎的,在此建都後,坐轎的就更多了,沒有抬轎的怎麼行?我看我們還是再另選一個地方吧!’
“於是,又叫燕王射了一箭。這第二支箭,就落在了置我死命的棘津州東北方四十餘里的一座寺廟上。
“寺廟叫崇教寺,坐落在大清江西支流匯江口的東岸。規模不小,很成格局。坐北朝南,佔地大幾畝。寺西是河岸,廣種梨樹,一片林帶長約十華里。寺東一片禪堂。寺前有關帝廟。寺內有三座大殿,南北縱向排列。整個寺院廟宇雄偉,富麗堂皇。
“寺廟中有一白雲長老帶著三個徒弟住在裡面。這白雲長老原是個雲遊的和尚,上懂天文,下曉地理。看出這一帶風水好,有龍脈,就在這寺院定居了下來。
“一天夜晚,白雲長老在寺院靜坐,忽見頭頂偏西南的一顆明星有霞光益處,直射在清涼江西支流中心的沙土崗子上。”
說到這裡龍一笑了笑:“嘿嘿,這明星自然說的就是我了。”
縱橫大神:“那是!一個神龍脫胎人間,不出現異兆那才怪呢!後來怎樣?你快說。”
龍一繼續講道:“白雲長老夜觀星相,知大聖大賢已在大徐村出世。第二天早起,就到村中來探視。見曹財主家的大門口上插著紅布小旗,知道此家有男嬰出生。
“問及出生時辰,正好與昨夜明星溢霞之時相符。心內暗想:待這孩子百日,我必來做佛事,收這孩子為俗家弟子,好好調教,使其成為一名為國為民的聖德明君。想罷合掌唸了幾聲‘阿彌陀佛’,高高興興地回了寺院。
“走到寺院門口,見有一支箭插在那裡,劍柄上雕刻著燕王的名字,知是御箭,心想一會兒必有永樂的官兵見臨。白雲長老的心裡就七上八下的犯開了尋思——
“原來,朱元璋出生時肚子漲的圓鼓鼓的,三天不吃~奶也不哭叫。父母著了慌,就到寺裡許了願,給朱元璋舍了身,拜一個叫高彬的和尚為師。
“說來也稀奇,還願回來,朱元璋竟會哭會叫了,也會吃~奶了。因此,朱元璋長大以後,對佛家就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敬畏與迷信。
“在父母兄嫂都被餓死後,便出家當了小行童,做了高彬的徒弟。怎奈他凡心不死,一心想‘學的文武藝,八月十五殺韃子。’師傅見他求取功名心切,就讓他還了俗。
“還俗前,他在大佛像前許願說,如果他做了江山,一定要重修天下各地寺廟。當皇帝后接連下過幾道聖旨,要求各縣都要修舊廟、建新寺。一時間,把寺院封成了禁地,把和尚捧上了天堂。
“這崇教寺初建於唐朝,到了宋末,已是破爛不堪,洪武初年,是在朱元璋皇帝的旨意下重修的。因眾和尚都得過他的好處,他死後就把他的塑像供在了二大殿裡。
“燕王掃北時,殺的人海了,老百姓們都恨透了燕王。眾和尚看在朱元璋的公德上,對他敬而遠之。
“白雲長老也不例外,見有御箭在此,吩咐徒弟看好,自己就到外地雲遊去了。
“再說燕王一行,順著箭頭指示的方向向北走來。當他們走到離崇教寺有四、五里地的時候,燕王指著那縱橫的渠道,茂盛的荷蓮對劉伯溫說:‘若能在這裡建都城,朕必在這裡建個御花園。’
“劉伯溫笑道:‘是啊,涼亭曲徑,荷蓮藏嬌,真乃美不勝收。陛下,這裡的荷蓮美,河也出奇的直啊!’
“說著,二人翻身下馬,站在了大清江東岸。劉伯溫手指面前的河床說:‘常言說得好:三里直河出皇上,二里直河出娘娘。陛下,你看這河槽筆直,水深流急,清澈碧綠,是蛟龍盤踞之地呀。’
“燕王見說,心裡歡喜,翻身上馬,說:‘快去找回御箭,看能不能在這裡定都?’
“一行人來到崇教寺,見御箭還紋絲未動的插在那裡。燕王自是高興。劉伯溫掘了一鍁土,放下,冒出來的比在果村的還多——這裡更富,光坐轎的,沒抬轎的。
“燕王一看洩了氣,說:‘還是回果村吧,那個地方好賴還有三分抬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