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打造八景(二)(1 / 2)

可這大平田裡沒有人居住,更沒有村落。這煉丹房能冠以什麼名字呢?

如果按照前世棘津州的版圖,在煉丹房西北約一里處點化一個村落,起名“果村”,則“果村晚照”名字能以成立。

但是,如果太上老君——或者元始天尊、通天道人問起來,自己又如何回答、如何圓這個場呢?會不會因此而暴露自己的穿越身份?

如果為了掩蓋身份而胡亂起個名字,又豈不是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任強百思不得其法,鬱悶得真想一頭撞在煉丹房上。

哎——這思路一走向極端不要緊,心胸突然間豁然開亮起來:是啊,我連死都不怕了,還怕暴露什麼身份呢?何況還不一定的事情。

前世的棘津州境內,有我的父母、鄉親、同學、同事,有我熟悉的環境,有我熱愛的工作。

隻身穿越到這洪荒中,壽命是延長了,都不知自己活了幾萬年。而在前世棘津州生活的那二十多年,哪一刻又何曾忘卻?哪一刻又不是在思鄉之情的煎熬中度過。

好容易有了一個寄託念想的所在,怎麼又患得患失、前怕狼後怕虎起來?!!!

任強自責一番。按照方位,在煉丹房西北里許的地方,點化了一個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莊,起名“果村”。把景點定名為“果村晚照”。

為了應付太上老君,任強打腹稿說:就說東海西岸有個姓果的大家庭,為人厚道,自己對這家很懷念。建個小果村,略寄懷念之情。

也可和大師尊開個小玩笑,就說打算哪天請他們來大平田做客,預備給他們住的。

第一個景點——果村晚照——就這麼名符其實地聳立在了那裡。

第二個景點:渡口漁舟

《棘津州文史資料》是這樣描述的:

棘津州城西南二十餘里,有鎮江口村。其北又有靳、何、劉、商、李五江村。從前連線這些村莊的是一條河,河水潺潺日夜不息。雖說只有半篙的河水,卻引來漁船往北返南。若站在渡口細看,對對鴛鴦來自蘆葦之間,一排排楊柳網罩在雲天,斜系在岸。天上白雲片片,河灘羊群團團。每到夜晚,漁翁在在船頭,或是垂釣,或是唱晚,甚或舉杯邀明月,烹調鯉魚鮮。遠寺傳來的鐘聲,異常幽遠。這優美的圖景,使人留戀忘返。

這個景點不涉及村莊,純屬自然景點,任強覺得容易很多。

而讓任強高興的是,在大平田裡,這裡正有一條小河。小河裡有半槽水,水邊生長著茂密的蘆葦,岸上有灌木叢和垂柳。柳枝倒垂在水面上,把河水映的碧綠幽深。各種水鳥在綠水上嬉戲遊玩。

任強按照文章提示和詩意,在後世鎮江口村的地方,點化了一處渡口。渡口上還點化了三兩隻石質漁船,一個石質漁翁頭戴草帽,身披蓑衣,正坐在船頭聚精會神地釣魚。

第三個景點:高閣臨秋

《棘津州文史資料》這樣記載此處:

高閣就是大閣(讀音gao).位於棘津州城南門外約五百米處。南臨小閣,北臨南門,鼓樓歸衙門前的儀門,俗稱六扇門,都在正南正北的子午線上。

高約二十米,分上下兩層重樓式建築。外層用澄漿磚包砌,裡面夯土而成。

大閣的下層,成四稜臺形,恰像一個量糧食的大斗,每個側面都呈梯形。在東西兩側,附有斜坡式的蹬閣道,沿下層的中線,砌成縱橫兩條跟城門洞一樣的長洞,洞高約五米,寬度能容兩輛大車由南向北或由東向西並行。

沿閣道拾階面上,便可看到四稜臺的上頂呈方形,四周築有多半人高的女兒牆,中央築有一矩形箭樓,飛簷十字拱脊聞聳,雕樑畫柱,紅窗紅門,灰磚灰瓦,顯得異常雄偉巍峨,絢麗多彩。

每當天高氣爽的秋季,文人騷客登上斯閣,扶著女兒牆,極目遠眺:萬頃碧海,一望無垠;微風陣吹,秸稈搖曳,長葉飛舞,沙沙作響,好像波濤洶湧澎湃,又像萬馬奔騰,引頸長嘶。胸襟為之開闊,豪氣橫生。細看近景,谷黃梁紅,碩果累累,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油然而生。

當那晚霞飛、滿天紅、夕陽落到黃茅屋的時候,屋頂的炊煙絲絲嫋嫋直上紅天。天邊歸巢的烏鴉,陣陣聲喧,紛紛飛過箭樓頂顫,真是一幅優美的畫卷,令人陶醉。

按著方位和文章提示,這高閣應該是舊時棘津州縣衙的儀門。坐落在縣衙的南面。

可到了任強所在的前世,城市建設不知進行了幾次改造,舊縣衙早已無了蹤影。而新的縣委縣政府,也早已是高樓辦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