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閣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任強一點兒也不知道,甚至連參照物都沒見過,只能憑著文章中的介紹去想象了。
而且,在這大平田裡,八景宮只是一個府邸。總不能把個高閣建的比府邸還高還大吧!別再設景不成反添堵,醜化了八景宮。
任強有些為難,一個勁兒地嘬牙花子。
改建別的樣式的景點,對大平田倒沒什麼,太清大平田八景宮還是太清大平田八景宮。但棘津州八景在大平田裡就缺失一景,沒了棘津州八景原貌。這讓任強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
那就依照文章中所描述,點化一個縮小了的高閣,讓其與八景宮比例相符,起到襯托美化作用。
任強點化了一個,.看看比例適中。又把高閣與八景宮之間的道路,都鋪成石頭路面。路面上錯落有致地鑲上一些幾何圖案,光滑而美觀。
嘿!這樣一佈置,把個八景宮襯托的肅穆莊重,更加水霧氤氳,仙氣繚繞。
“高閣臨秋”突出的是一個“臨”字,而且時間是在秋季。只有那時登上高閣,才能望見遠處萬頃碧海湧禾浪,近處谷黃高粱紅。
大平田裡還沒有農作物,也沒有春夏秋冬。
任強站在高閣上,手扶女兒牆,放眼往大平田望去,在一望無垠的碧海中,彷彿有無數的農民在那裡耕作。
他們有的鋤地,有的揮鐮,有的放牧。不時還抬起頭來,擦一把臉上的汗水,給自己送來一個微笑……
“鄉親們,我想念你們……”
任強大聲呼喊了一句,眼淚卻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
第四個景點:平原獵馬
據《棘津州文史資料》記載:
棘津州境內,係一片大平原,冬春季節,這片廣闊平原就成為武職官兵練習騎馬射箭的地方。帶領兵士,騎馬圍獵,為多數官吏所愛好。他們騎著高頭駿馬,揹著彎弓鵰翎,威風凜凜,後面士兵衛護,個個身穿號坎,有的架鷹,有的牽犬,浩浩蕩蕩,出城後少事練習便去放圍。馬鞭一揚,群馬四蹄蹬開,如箭離弦奔騰疾馳,不管溝坑壕坎一躍而過,如履平地。駿馬昂首長嘶,驚得林中鳥雁往空飛去。武士們抽箭搭扣往空射擊,只看亂箭齊飛,禽鳥飲血而墜,任歡馬叫,田間狡兔聞聲喪膽,連跑帶跳,疾馳而逃。
空中放鷹疾飛,地上黃犬緊追,一段決賽之後,不是死在鷹爪,便亡在犬口,更使人驚歎的,還是駿馬的腳程,真是快似逐電,疾像追風,騰騰凌空,橫馳萬里。看取拂雲飛,是“綠耳”歸來,飛揚歡躍。正像李賀的名句“回看南陌上,誰道不迎春”。
這一處可以說指的是整個棘津州大平原,官兵騎馬圍獵的壯麗場景。
此處也屬自然景點。把大平田想象成大平原,驕勇的獵人騎著高頭大馬,在這裡彎弓涉獵。場面之熱烈,氣氛之濃郁,完全可以憑空去想象。
這裡任強沒有發什麼愁,很快定了下來。
此景點最主要的是人和馬。在這大平田裡,最缺少的是人。就是有馬奔跑,沒有人駕馭也是白搭。
任強在八景宮東面開闊地帶,點化了幾匹石質駿馬,駿馬上坐著身背彎弓鵰翎的石質獵手。一個個威風凜凜,奔騰疾馳。一切都是象徵性的。並在駿馬的背後,點化了一塊醒目的大牌子,上書“平原獵馬”四字。
第四個景點告成。
第五個景點:常河楓葉
《棘津州文史資料》是這樣記載這裡的:
常河村位於棘津州城東北四十餘里,清涼江西支流,由西南流來,橫在村前,納清涼江水流流向東北。
河岸堤外,廣種梨樹,一片林帶長約十華里。每當秋風蕭瑟、白露橫江的時候,梨樹葉漸漸變紅。
斜陽一照紅光四溢,使河水也泛起了紅色。照得洗羽的鵝群,舉棹的漁翁,分外光彩。有幾片紅葉,飛出長林,落到河裡,就隨波逐流,向東飄去。
當南方鄰村初次看到北天一片紅光,大為吃驚:沒有降雨怎麼會出現長虹?為了解除這一懷疑,就朝著紅光走去,隔江一看,才知不是長虹,是一片楓葉。
葉是那樣紅,又是那樣豔,真是好看。怪不得唐朝詩人杜牧說:“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常河是一個村名。在大平田裡,方位在距八景宮東北處四十餘里的清涼江西支流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