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徘徊村名的來歷(1 / 3)

老者繼續講道:“剛才還好好的大晴天,忽然一下就颳起風下起雨來,這是天意之二。

“大夥都知道,董子爺生前以學為業,終生四海為家,從不留戀家庭。這是他相中了這裡是風水寶地,讓上天告訴我們,讓我們把董子爺的廟建在這裡呀!”

那時人們迷信,老者的話得到了多數人的擁護。董故莊的人心裡不樂意,可石頭運不走,也無法建廟,只得順從天意同意了。

於是,請來能工巧匠,塑了董仲舒的石像,建起廟宇,供奉起香火來。

董仲舒的石像一直儲存至今,董仲舒石像的故事也一直流傳了下來。

傳說講完了,董仲舒廟也到了。

一行人趕緊到廟裡檢視,發現石像還在,一切完好,廟也沒有被破壞的跡象。

“難道他們還沒來到?”李黑兒問。

亓曉婷:“不可能,他們走的比我們快,並且一清早就離開了王均村,要來早來到了。”

東生:“難道虛晃一槍,到別的地方去了?”

因為事情嚴重,亓曉婷一直與龍一保持著傳音,龍一對外面的情況也瞭如指掌。

龍一:“想想,附近還有沒有與董仲舒有關的村莊?他們既然提到了董仲舒,董仲舒又是天界的神仙,幫助過我們,他們勢必耿耿於懷,想方設法制造事端,挑撥我們之間的關係。”

亓曉婷鸚鵡學舌,把龍一的說辭告訴給了大家。

“徘徊村就與董仲舒有關。”李黑兒說:“我爺爺年輕的時候,曾在這個村裡打過長工,聽說了這村的來歷。我們小時,爺爺常給我們當故事講述。”

“那你說說,大家都聽聽。”李洪說道。

受亓曉婷的影響,李洪對棘津州神仙界的人們也很感興趣,只要有人知道,就纏著講述。

李黑兒把自己知道的關於徘徊村名的來歷,講給了大家:

據說,董仲舒對孔子的《春秋》頗有研究,但屢不得第。

漢武帝劉徹好大喜功,比跡秦皇。他喜歡讀書,雅重文學。登基不久,下了一道詔書,誠招天下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這時,董仲舒正在家裡研讀《春秋》,撰寫《春秋繁露》。

這天,時已深夜三更時分,董仲舒讀得精疲力竭,不由伏案睡著了,幾聲呼嚕打過之後,便進入夢鄉。

忽然間,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來到他面前,對他說:“當今聖上正向全國廣招治國之才,安邦之士。我看你有文才,趕快進都應試,日後必展宏圖。

“去時可穿大營裘服,你借裘服彰顯儒雅魅力,裘服借你名揚天下。切記!切記!”說完便飄然而去。

董仲舒猛然醒來,甚感此夢蹊蹺。回憶夢中的老者,很有些像大營比干廟裡的比干神像。心道:難道是文曲星來點化於我?!

董仲舒心中高興,沒等日出就去了大營。

一進大營街,遠遠瞅見一皮貨棧的大門口圍著一些人在看什麼。他急走幾步,見有一皇榜貼於牆上。細觀後,正是夢中老者所提之事。

董仲舒喜出望外,忙進貨棧買了一件黃色虎皮大衣,一條全狐狸皮淺棕色圍脖,一頂貂皮帽和一雙羊毛氈靴。把自己從頭到腳,用裘皮武裝了起來,然後進漢都長安應試。

這次全國各地進都應試的名儒百餘名。武帝悉數召入,親加策問,全是安邦治國的要點。

所有應試之儒,個個凝神細思,認真答卷。之後,武帝逐篇審閱,無一合意。當看到董仲舒的試卷時,武帝拍案叫絕,嘆為奇文。

原來,這是董仲舒縱論“天人感應”的文章,下筆千言,言猶未盡。武帝器重人才,便將董仲舒傳入宮內,親自復加考問。

董仲舒一身裘裝進的宮來,顯得英俊瀟灑,氣宇軒昂。

武帝看他這身裝束,既驚喜又羨慕,隨口問道:“愛卿,這身皮衣從哪裡購得?”

董仲舒說:“身上所穿皮衣,全是棘津州大營鎮的皮匠所做。那裡的熟皮製裘是商紂丞相比干發明,曾被秦王親封‘天下裘都’。”

武帝聞聽高興地說:“我朝有如此好的皮貨,以後不僅朝野內外君臣要穿,也可送予各國來使,以興我朝皮業,揚我朝聲威。”

贊罷皮衣,又問及“帝王治要”。董仲舒胸有成竹,對答如流,所講之理全援據《春秋》,歸本道學,“天人三策”,請漢武帝崇尚孔子,並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的理論甚合武帝心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