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徘徊村名的來歷(2 / 3)

當時,漢武帝年少氣盛,想幹一番大事業,從而震古爍今。可巧董仲舒的這篇文章,正是武帝未遂之志、想首先做的大事。所以深相契合,大加讚賞。隨之,命董仲舒為江都相,使佐江都王非。

從此,董仲舒官運亨通,仕途青雲。

西漢元朔三年,漢武帝巡視民情,身為王相的董仲舒也伴駕而行。當他們巡視到我們棘津州時,漢武帝見遍地都是紅棗,就叫侍臣們摘了一把,放在嘴裡一嚼,脆生生,甜蜜蜜,清香滿口。不由脫口說道:“這棗,真強!”立時便下了一道聖旨:立棗強縣。

當時,董仲舒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已經形成,並被漢武帝所採納。董仲舒主張,要立縣治,必須按陰陽五行來選縣址。

神權、君權、父權、夫權,各代表縣城的一角,抹一角不能立縣城,抹三角必須挪縣址。所為抹,就是塗、擦、除去的意思。

如:褻瀆神靈、民眾反官、子殺父親、妻殺丈夫,這四案如出現一案,就叫抹去了縣城的一角;

如果出現三案,那這個縣城就不能再在這裡了,必須選新址另建新城。

要立棗強縣,縣址選在哪裡也是至關重要的。漢武帝十分推崇董仲舒的陰陽學說,就對他說:“董愛卿,這裡是你的故鄉,你就按你的陰陽五行定縣址吧!”

董仲舒領了聖命,就到各村瞭解民情選縣址去了。

董仲舒來到一個村莊,看見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兒正扶著一個五、六十歲的盲人走路。那小男孩兒一邊走,一邊用腳踢開盲人前面的磚頭瓦塊,不讓盲人腳下有一點兒擋坎兒。

董仲舒見了,覺得小孩兒很可愛,就上前問道:“他是你的爺爺嗎?”

小男孩兒搖搖頭。

“他是你的姥爺嗎?”

小男孩兒又搖搖頭。

那盲人聽見了,忙答道:“先生,我既不是他的爺爺,也不是他的姥爺,我是路過這村的。這孩子可憐我,自願給我帶路的。”

董仲舒聽了,覺得這村民風淳厚,民情善良,便對這村產生了好感。他為了再做進一步考察,就在村裡轉了起來。

有個老者見他在村裡轉了好幾個來回,以為他迷了路,就問道:“先生是不是轉了向,找不著出村的路了?”

董仲舒見被人誤解,乾脆來了個順水推舟,說:“正是。煩請老人家指條西去的方向。”

那老者說了,董仲舒按照老者的指點向村外走去。

董仲舒見這個村男耕女織,生活富裕;扶老攜幼,樂善好施,就有把縣城建在這裡的意思。

因為沒有發現一樁符合陰陽學說的事情,心想,我再到別處轉轉,如果別的村都比不上這個村,就在這裡建縣城。

主意拿定,就向西北方向走去。

又走了六、七里路,來到一個村邊的時候,看見一個小夥子一步一頭地從村裡磕出來。董仲舒上前問道:“年輕人,你這是幹什麼呀?”

小夥子說:“我父親病了,我這是去請神靈來給我父親治病。”

“去請神靈幹麼非得一步一頭啊?”

“請神要虔誠,心誠神才靈呀!”

董仲舒一聽,這裡既體現了神權,又體現了父權,真乃良民順子呀。心裡一高興,馬上把這喜遇報告給了漢武帝。

漢武帝馬上降旨,在那個小夥子所在的村莊建棗強縣城。

那個村莊就是現在的東故縣村。

後來,董仲舒在村裡“轉向”徘徊的事,被那個給他指路的老者傳了出來。名大跡顯,村民們常以“董二聖”曾在此徘徊欲建縣城引以為榮,就把村名改叫成了徘徊村。

“據說,”李黑兒繼續說道:“董仲舒告老還鄉後,聽說了這個村名是因他而起,很受感動,親自到這村裡來過,還把這村的優秀學子接到他開的學堂裡去讀書,家庭貧困的,學雜費一律全免。這村裡的人們念他的好處,村名一直沿用下來。”

“怎麼現在還叫棘津州呢?”亓曉婷問道。

“人們覺得‘棗強’叫著拗口,不如棘津州好聽。尤其文人墨客們,喜歡懷舊,覺得這裡原本就是東海西岸,荊棘叢生,水流遍地,叫棘津州更有歷史意義,便又改了過來。”

亓曉婷點點頭,又說道:“董仲舒這麼重視這個村,一定被蛇王妃打聽到了,不知又要出什麼么蛾子呢?

“這樣吧,飛毛腿和東生留下,保護董仲舒石像和廟,我和李洪、李黑兒去徘徊村,咱們分頭行動。”

飛毛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