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日這天的封賞,可謂是規模浩大,比之崇禎十四年松錦大捷的那次封賞,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明榆國公劉博源被賜封為榆林郡王,乃是大明立國以來的第一位異姓王爺,可想而知是有多麼的轟動了。
薊遼總督英都伯被追贈為英都侯、京營新軍總兵忠勇伯被追贈為忠勇侯,山西總兵周遇吉被追贈為安北伯,餘者戰死沙場的眾多將領皆有追贈封賞。
另外,有遼東巡撫邱民仰因功升遷,接任薊遼總督之職,兵備黎玉田則是接任遼東巡撫之職,兵備王之楨則是接任薊州巡撫之職。
其餘的一眾遼東文官武將,也是各有封賞,或進總兵之職,又或進兵備之職。
可以說,只要在此次的遼東之戰中立下功勞,一眾遼東文官武將都是官升一級或兩級,可謂是皆大歡喜。
至於被劉博源公開處決的寧遠總兵兼遼東總兵平西伯吳三桂、薊東伯白廣恩、錦州總兵祖大壽、山海關總兵馬科、密雲總兵唐通、大同總兵姜鑲、宣府總兵王通等一眾大明將官,崇禎皇帝則是給予了一個輕飄飄的追贈嘉獎,並沒有什麼表示。
還有司禮監掌印太監高起潛,也是同樣的追贈嘉獎,什麼都沒有獲得。
從這也就可以看出,崇禎皇帝對於劉博源的這些行為,已是處在一種預設的態度,沒有對劉博源進行追究罪責。
當然了,就算崇禎皇帝想要追究劉博源的罪責,也是需要考慮其中的後果。
因為以當前明軍的實力而言,根本不是劉博源的對手,若是逼得劉博源起兵造反的話,大明將有大廈將傾的危險。
先前的山海關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也給予了崇禎皇帝極大的驚駭。
為了大明江山社稷著想,為了能夠延續大明國祚,崇禎皇帝才不得不向劉博源妥協,以預設不追責的方式,向劉博源表明了意思。
而劉博源也是明白崇禎皇帝的意思,既然崇禎皇帝對於劉博源的行為預設不追責,那麼劉博源也就不再提及此事。
雙方就以這種預設的方式,揭過此事不論。
........
當日封賞儀式結束之後,餘者各鎮將官的賞罰,皆由兵部定賞再決。
對於一眾威武軍將領們的功賞,則是交由了劉博源提名上奏,並由崇禎皇帝親自御批。
如此莫大的榮耀,自是使得一眾文武百官們羨慕不已,心裡更是充滿了嫉妒。
不過,一眾文武百官們的羨慕神情是浮現在臉上,嫉妒的心思自然是要緊緊隱藏起來。
畢竟,如今的劉博源已是身為榆林郡王,這可是大明立國以來的第一位異姓王爺,百官見之都要行跪拜禮的。
身份地位可是極為的高貴。
依照既定的流程,封賞儀式過後便是宣捷與祭祀。
五城兵馬司的兵丁們拿著銅鑼,走在京師城內的大街小巷,廣泛宣揚此次的遼東大捷。
銅鑼聲所到之處,皆是引得不少軍民百姓們一陣歡呼,比之過年都要開心。
還有崇禎皇帝帶著一眾文武百官們,前往太廟告捷祭祀,向老朱家的列祖列宗告知這個好訊息,並請求保護大明國祚萬萬年。
........
六月二日,傍晚酉時四刻(傍晚六點整)。
紫禁城,奉天殿內。
經過一天的封賞、宣捷、祭祀等儀式過後,崇禎皇帝於奉天殿下令大宴。
按照明朝祖制,皇帝設宴群臣,可分大宴、中宴、小宴。
一般只有節日,像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陽、臘八日,或者在郊祀或宗廟及宮殿建成之際,才有機會行‘大宴儀’。
而行‘大宴儀’的準備事宜,皆是由內監尚寶司負責。
此時的大殿之上,已是擺好了御座,鋪上了黃麾,設護衛官二十四人伺立。
教坊司設九奏樂歌於殿內,設大樂於殿外,舞雜隊候在殿外。
光祿寺設酒亭於御座西,設膳亭於御座東,設珍羞美味亭於酒膳亭東西側,御筵擺在御座的東西各一方。
崇禎皇帝高坐在御座之上,大明監國太子朱慈烺坐於御座東西向,大明榆林郡王劉博源則是由南而東西相向落座。
朝中五品以上官員落座殿內,五品以下官員在殿外招待,另安排有司壺、尚酒、尚食等一班人等伺候。
“開宴!”
隨著鴻臚寺禮讚的高唱之聲響起,教坊司樂聲立時大作,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