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自然是來對郭旭進行安撫,另一方面也是做給朝中官員們瞧,讓他們明白自己對郭旭的全面支援,讓他們權衡利弊,謹言慎行。
郭旭還是聰慧的,他完全明白此刻他的處境。並沒有因為自己對他的一番撫慰便自我感覺良好。這是一種難得的清醒。
“哎,看來是老夫的失策,老夫不該提議讓你們領軍平叛的,老夫本以為這是對你有利之事,誰料到居然弄巧成拙。誰能想到會是這樣的局面?”呂中天輕輕嘆息道。
呂中天的話深深的刺痛了郭旭的心,這說明呂中天其實也是失望的。局面的發展失控,最終還是因為自己沒能快速拿下應天府。外祖對自己一片好心,希望以此來奠定自己的地位,獲得朝廷上下的認可,卻沒料到自己卻將事情搞砸了。
“外祖,孫兒無能,孫兒慚愧之極。孫兒辜負了外祖的期望。但孫兒絕非是知難而退之人。所以孫兒從外祖給我的信中得到了啟發。孫兒今日跟外祖坦白,孫兒不能失敗,更不可能敗給那個窩囊廢。所以孫兒在破城之時便已經計劃好了,我要做一件大事。外祖父,您不要問我要做什麼,問了我也不會說的,我只希望外祖父能理解孫兒的心情,孫兒必須要這麼做,孫兒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太子之位落在別人手裡。孫兒一定要得到太子之位,所以不得不狠一些。”郭旭咬著牙一字一句的沉聲道。
呂中天站在那裡,手扶著椅背,身子佝僂著,整個人似乎在微微的發抖。以他的閱歷和經驗,他對郭旭要做的事情已經猜了個八九不離十。他的心情不能算是驚駭,對,那並不是驚恐害怕的感覺,而似乎是一種期待。長久以來,關於太子人選的事情一直都如水面下的暗流,雖然洶湧,但卻根本沒有生出波瀾來。皇上也一直沒有提出立太子之議,朝廷上下也有意識的沒有提及此事。所有人都保持著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或者是想努力的保持一種和諧。因為一旦此事提出,必將是波瀾頓起,狂風暴雨一般的猛烈。
呂中天無數次在腦海中考慮過關於議立太子的各種情形,各種難以應付的困局,應對支援晉王一派的手段,他都在心裡做了各種預演。但現在,他突然發現,一切都比自己想象的更加猛烈的撲面而來。一開場便是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局面了。就算是呂中天,他也萬萬沒想到關乎太子之位的正式爭奪會以如此決絕無情的方式開始。
他猜出來郭旭要做什麼了。郭旭是要借刀殺人,故意放走青教匪首,然後驅趕著他們去和晉王做困獸之鬥。郭旭這小子,比自己想象的更加的狠厲,更加的決絕。自己的那封信其實並沒有這樣的言外之意,但郭旭卻硬是從中得到了自己的領悟,他知道拿下應天府,甚至抓了匪首蕩平京東之地也未必能保證太子之位落在他的手裡。在應天府受挫的大前提下,後面的補救也最多就是五五之分,扳平局面而已。而憑空讓晉王展示了領軍作戰的能力,顛覆了以前晉王紈絝無能的形象,卻在應天府之戰中讓自己顯得狼狽不堪。此消彼長之下,此次平叛行動他郭旭什麼都沒有得到,反而失去了很多。所以他選擇了最為極端的作法,便是利用目前的局面設計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
皇位的爭奪只在晉王和郭旭之間。這是非此即彼的選擇。但倘若競爭者只剩下一個,那便無所謂競爭了。活著的那個自然便是名正言順的繼位者。就算這借刀殺人的計策沒能成功,但只要借教匪之手大敗晉王,便可完美抵消晉王之前的功勞。屆時他再率軍收拾殘局,他還是最終的勝利者。
呂中天想著這些事情,心中不禁感嘆不已。自己看來是真的老了,新一代行事的手段狠辣決絕,甚至連自己都自嘆不如。他呂中天從來沒想過要用這樣的手段來奪取太子之位。或者說他根本不敢朝這方面想。畢竟他呂中天對大周江山社稷是忠誠且負有責任的,他還是有所敬畏和收斂的。可自己的忌憚在郭旭這裡絲毫不存在,郭旭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忌諱,所以他才敢於做出這樣的決定。
“外祖,您沒事吧。要不孫兒扶您回房歇息吧,明日外祖便回京城去。孫兒這裡自己應付的來。外祖為孫兒操碎了心,孫兒相信不久後外祖便無需為孫兒操心了。”見呂中天沉吟不語,神色複雜,郭旭忙起身走上前來,扶著呂中天的胳膊輕聲說道。
呂中天吁了口氣,轉頭來,將電一般的目光盯在郭旭臉上。沉聲道:“郭旭,你確定知道你自己在做什麼嗎?要知道你正在走一條危險的路,也許前面便是萬丈深淵,刀山火海。走過去你便粉身碎骨。此刻回頭,其實還有餘地。即刻發兵擒獲匪首,收復失地,還不是最為糟糕的結局。你確定你想好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