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時分,郭冕和郭昆再次召集眾將召開會議,郭昆提議,鑑於目前京北五縣的局面,大軍可兵分數路加快收復過程,免得夜長夢多。九千多兵馬分為兩路路,一路開赴滑縣韋城,一路開赴長恆縣和東明縣。肅清平息當地事態之後,七日後於宛亭縣重新集結。宛亭縣位於興仁府西側,屬於京東西路和京畿路的交接之地。興仁府現在還在朝廷手裡,兵馬抵達宛亭縣之後也可和興仁府守軍形成呼應。
會上有人提出大軍可進駐興仁府協助守城的提議,卻被郭昆否決了。郭昆的意思是,京東西路的平叛是淮王郭旭的事情,沒必要橫插一槓子。否則恐怕還會被淮王誤解為是搶他的差事。沒必要引發不必要的誤會。眾人聞言倒也無法辯駁。事實上五縣平定之後,大軍理應挺進京東西路,和淮王大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平叛是朝廷的大事,又怎能有私人得失的想法。但都虞候既然這麼說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倒也不必去多事。再說了,淮王帶著五萬大軍平叛,他也確實無需別人協助。搞不好還真的會被他誤解也說不定。
林覺一直沒有參與這些決策,事實上此刻京北五縣的局面已經並無大礙。慢說是分兵兩路,便是分兵四路各奔一縣,也沒有多大的問題。陽武一戰,五縣教匪實力已經清空,剩下的不過是些零碎的教匪罷了,兵馬一到,他們便毫無掙扎的餘地。特別是在胙城的一番折騰,當眾殺了三百教匪頑固分子的訊息倘若傳到各縣,怕是所有的教匪都要望風而逃了。
林覺其實關注的是來自南邊應天府的訊息。之前聽說應天府攻城遭遇了困難,林覺其實並不太相信。以五萬精銳禁軍,怎麼會連教匪盤踞的應天府都攻不下?林覺相信,應天府撐不了幾天,必會被攻破的。林覺之所以關注應天府攻城戰的訊息,是想驗證自己心裡的一個擔心。這個擔心林覺不能說給眾人聽,因為這顯得自己心理太陰暗。
但林覺自己細細的想過,在兩位皇子分別領軍平叛,形成事實上的競爭關係。而這種關係又將影響到之後的一件天大的人選之事的話,那麼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而在郭冕一方率先大勝收復五縣之地圓滿完成平叛如任務之後,被糾纏在應天府未有寸進的郭旭心裡會怎麼想?郭旭身後的呂中天會怎麼想?這都是讓人玩味的。林覺早已不是上一世那種傻白甜的無知之人,這一世他已經醒悟了,對於人性之惡,林覺寧願以最深的惡意去揣度他人的想法。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如果你不能想到最壞最深的層次,怕是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這一世林覺經歷了許多這樣的事情。你能想象林家長公子林柯居然是深藏不露的通匪之人麼?你能想象到司馬青衫為了一己之慾竟然幹出綁架采薇殺人滅口的事情麼?你能想象綠舞的生母容貴妃會為了保住自己和兒子的身世而去殺害自己曾經的戀人嗎?人性的自私和險惡實在讓人難以想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做不到。
現在,干係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私慾和一些蠅頭小利。干係的是一場皇位的競爭,如果當真還能如謙謙君子一般的平和,那整個歷史怕是都要改寫了。一幕幕的兄弟相殘父子搏殺的宮闈慘劇真實的上演著,而且會不斷的上演下去。因為這便是人性,這是永遠也改變不了的東西。無論哪朝,無論哪代,這一切都會繼續下去。故而林覺認為,在這場平叛的競爭中該多長個心眼。所以他才願意留下來。不是為了郭冕,而是為了郭昆。他不希望郭昆遭受失敗。
按照商議的結果,九千大軍分為兩隊,一隊由馬軍都頭魏大奎和幾名高階將領率領五千兵馬,從胙城往東北方向的滑縣和韋城禁軍。因為這條路線較遠,時間又緊,怕郭冕吃不消。所以郭冕便隨著郭昆和林覺一起率四千兵馬往東前往長恆縣。之後可直插東明,完成對這兩縣的收復。
次日清晨,大軍開拔。中午時分,林覺郭昆郭冕一行便已經抵達了長恆縣境內。長恆縣曾經是青教發展的重災區,當初林覺來此解救提刑司的捕快的時候,曾經目睹過村村皆教眾,相互呼應對抗自己的情形。故而在進入長恆縣之後,林覺便提醒郭昆做好隨時遭遇教匪的準備。
然而進入長恆縣之後,卻並沒有什麼情形發生。途徑幾個村莊和集鎮時,發現到處人跡寥寥,死氣沉沉。除了一些老弱婦孺之外,看不見一個壯年男子。人們呆呆的站在路旁看著大軍開過,目光中沒有感激也沒有慶幸,只是一片麻木。
林覺下馬找了幾名百姓詢問,百姓們似乎很害怕,急於證明自己不是青教教眾。林覺再三解釋不是找他們的麻煩,他們才告訴林覺,昨晚開始,很多百姓都拖家帶口的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