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楊俊反對的原因也是基於大周的具體情形。大周雖號稱坐擁雄兵兩百萬,但作為大周軍隊的最高統帥,楊俊是知道家底的。倘若出兵攻遼,能動用的也只有燕雲邊境的兵馬。西北的二十萬兵馬是不能動的。西北廂兵都指揮使袁振乾所率的這隻兵馬坐鎮西夏,是防止西夏諸部作亂的。那也是楊俊的嫡系。禁軍也是不能動的,一旦大戰開幕,京城禁軍將是包圍京城的唯一力量,京城的拱衛是不容削弱的。況且,禁軍的戰鬥力也堪憂,和遼人還沒交過手,他們其實並不值得信賴。
唯一可用的兵馬便是燕雲邊境的四十萬大軍,他們長期駐守邊鎮,和遼人多次交手,作戰經驗和能力倒也有。但是,楊俊知道,這些兵馬和遼人交手其實並不佔上風。倘若真的有必勝之力的話,也不至於經常吃敗仗了。兵馬數量雖多,質量卻不高。
這些倒也罷了,真正困擾的問題是軍費的問題。一旦和遼人交戰,出動大批兵馬,則要耗費大量錢糧。而且這不是一時便能建功之時,倘若戰事拖上個一年半載,拿什麼支撐這一年半載的軍費開支?這個問題根本就無法解決,楊俊想到這些事的時候,不免懷念去死去的方敦孺和嚴正肅來。這兩人當初的變法舉措雖然讓人難以接受。但起碼他們兩個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讓朝廷的國庫充實了許多。迄今為止,朝廷之所以還能維持,其實還是拜他們兩人所賜。如果不是這兩人把手伸到了自己頭上,搞什麼精簡兵馬,搞什麼軍費包乾,自己其實是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可惜的是他們非要在自己頭上動土,那便怪不得自己了。
以上的幾個重要的問題讓楊俊不得不提出反對意見。事實上,他並不懼怕打仗。作為軍人,他知道,唯有作戰方可讓自己的地位變得牢固且提升。他和呂中天雖然表面上平起平坐,但其實呂中天明顯勝他一籌。呂中天可是掌握著朝政大權,可是能左右郭旭的唯一之人。而自己想要壓制呂中天,需要的不僅是國丈的身份,更需要的是透過打仗讓自己成為大周不可或缺之人,透過軍功提拔手下大批親信,讓他們掌握大權。在地位上,在人脈上要能和呂中天進行抗衡,這才是自己今後能在朝中高枕無憂的根本。如果做不到這些,他如今的地位都是海市蜃樓,沒準哪一天,呂中天說服了郭旭後便會對自己下狠手。
所以說,其實如果條件都能達到,楊俊是願意領軍出征的。他對自己的領軍作戰的才能還是頗有些自信的。
當郭旭單獨召見楊俊,請他支援自己的計劃時,楊俊便提出了條件。他可以支援皇上的計劃,但皇上必須撥付足夠的軍餉,准許他隨意調集兵將,准許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領軍作戰。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既然是皇上執意要進行這個計劃,如果事有不諧,皇上不能怪罪自己,自己不願背這個黑鍋。
軍費兵馬指揮權方面的要求便罷了,這後面的要求卻著實過分。那好比在告訴郭旭,將來吃了敗仗,你自己擔責,可別把責任推在我身上。郭旭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身為臣子,居然跟自己這個大周皇帝提出這樣的條件,這說明自己在他眼裡其實根本不算什麼。郭旭很想當面訓斥他,並問他,倘若計劃成功之後他要不要這份功勞。但忍了再忍,還是將這些話嚥下。他需要楊俊,無論是此刻支援自己的計劃還是之後的領軍出征,他都需要楊俊。數十萬大軍出征,押上這麼大的賭注的大規模行動,干係重大。除了楊俊,他還想不出有誰可以勝任。
郭旭告訴楊俊,他的所有條件自己都能答應,只要他改變口徑,支援自己的計劃,說服呂中天也同意自己的計劃。其他的事都好說。郭旭也答應楊俊,如果萬一兵敗,自己會承擔所有的責任,不會讓楊俊背黑鍋。大不了自己下罪己詔昭告天下人。大不了自己親自去跟遼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