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過河。
如果王大要是知道這股敵軍是從哪兒來的,會把苗魁的祖宗八代全罵一遍。他們就是駐守在固安南邊的遼國軍隊,隸屬幹魯朵軍,也叫宮分軍。
這些軍人全部來自契丹部族內部,除了駐守各地幹魯朵之外,還會抽調三分之一左右的兵力到比較重要的地區坐鎮,比如女直部底盤、渤海國、宋遼邊境和夏遼邊境。他們的數量雖然不多但裝備精良,是為數不多全身披甲的重騎兵。
既然王大能看到新城方向的大火,離這裡不足十五里的宮分軍自然也能看到。不光看到了,還立刻有了行動,二千正軍和二千草谷軍幾乎傾巢出動。
為什麼會有如此反常的舉動呢?還是個巧合,說起來責任要算在洪濤頭上。他提前兩天放走了遼國使團,結果使團沿著永清、固安一路去往南京,邊走邊告警。
剛被東路軍消滅的蕭達魯屬於不太相信的,而這位宮分軍的統帥就是比較相信的。雖然他還左右不了整個南京統軍司的意見,但常年征戰養成的習慣讓他很快就做好了出征的準備,一旦發現異常就可以全軍出動。結果沒碰上縱火犯苗魁,反倒撞到了正在渡河的王大。
這支宮分軍的統領叫耶律撒班,官職為女古幹魯朵都部署。女古幹魯朵是契丹十二宮之一的興聖宮,總兵力只有五千,但參加過對夏作戰,作戰經驗很豐富。
“領兩支百人隊佯攻,不要接戰!”耶律撒班五十出頭,是位跟隨過兩任遼皇東征西討的老將。
當聽到攔子馬回報前方發現數量不少、身份不明的偵騎時沒有貿然追擊,而是派出了兩股小部隊,他則帶著大隊人馬緩緩向前,同時開始更換戰馬、調整隊形。
這個選擇不可謂不對,但對於王大而言反倒成了幫助。她帶領的新軍連戰壕都來不及挖,又沒有箱車遮擋,只是臨時在正面鋪灑了三道鐵蒺藜,準備依靠火箭和勁弩和衝鋒的騎兵硬撼。
結果對方放緩了前進步伐,讓王七有時間把箱車先渡河十幾輛。這下新軍不光有了據守的掩體,還增加了三具攻城弩,雙方的實力差距開始縮小。
但耶律撒班很快就意識到了時間的重要性,當他聽到敵人正在渡河且登上北岸的不足千人時,毫不猶豫的下達了衝鋒命令。
契丹騎兵的戰術非常簡單,就是按照敵軍的數量把自己騎兵分成若干隊,或者叫彪。每隊人數在三百到一千之內,然後輪番衝擊敵人的陣型。
先用騎弓攢射,找到機會突破就不顧死活衝進去,力求打亂敵人的陣型。後面跟隨的其它騎兵隊會及時增援,就此撕開敵軍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