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要是想跑也不用等著她們找到濟州島,有了湟州號想去哪兒不成啊。但這輩子自己還有任務沒完成呢,總不能白來一次,更不能扔下長公主和兒子女兒再去愛誰誰。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那就必須走到頭,讓孩子們看看養父不是個說一套做一套的偽君子,追求一件事兒不能光說,還得身體力行,哪怕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只有這樣才能讓她們明白一個道理,希望不是靠別人施捨的,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得拼了命去爭、去搶,否則等上一萬年依舊是兩手空空。
趕走了西迪,洪濤立刻就上了駙馬車帶著黃蜂和一群護衛去了大陸澤。他不想再和宸娘依依惜別,這次分離很可能是永遠,憑空增添一腦袋憂愁也是枉然。
調配物資上船週一日會處理好的,只要有了鯨油,相信那些比猴兒還精明的猶太人不會枉費大自然賜予的這份重禮,肯定比自己當年在金河灣賺的還多。
已經開春了,還有幾個月自己就要帶著新軍北上一路殺向析津府,那必須是一場惡戰,所以現在先別考慮別人的安危,還是琢磨琢磨該如何保住自己這條小命吧。
怎麼保命呢?洪濤小時候上體育課跑步時會歪唱當時的童謠,到底是誰改的詞兒不清楚,但很有樸素真理意味。歌中唱到:鍛鍊身體、保衛自己;鍛鍊肌肉、防止捱揍!
聽聽,小朋友都知道如何保命,沒有捷徑,必須讓自己變得相對強大,才有可能在亂軍叢中多留一線生機,哪怕跑得稍微快點也算生機不是。
所以洪濤自己把自己扔進了訓練營,跟著新軍一起訓練,儘量完成每個專案。靠自覺效率不高,身邊總有各種各樣的瑣事可以用來說服自己今天休息一天,然後內心便很不情願的遵從了。
都到這時候了還有啥比活命更重要,為了不讓自己騙自己,還是跟著新軍一起訓練比較靠譜。大名府路除了各工坊的生產和新軍之外,其它事情實際上和自己沒有什麼關係。
知府能做的下面的官吏都能做,且做得更熟練,只要不改變現行規則自己就沒啥事兒可幹,作用還真不如沈括大呢。
他來大名府這一年多在高翠峰的協助下已經開辦了三座石灰窯,修了五十多里河堤,讓至少三個縣的百姓百年之內不用再擔心水患,可以安安穩穩的規劃今後的生活。
做為大名府路的經略安撫使自己來這裡的目的不是處理民政,而是要消除北方的威脅。快三年了,能不能像沈括築堤消除水患般給百姓們帶來另一種安安穩穩,就看這最後一哆嗦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計劃趕不上變化。洪濤踏實了,窩在大陸澤邊上每天日出而練、日落而息,一心一意鍛鍊身體保衛自己。但在幾百裡外的開封城內卻風雲突變,一件原本算不上事兒的小事兒愣是演化成官場大地震。
正月,近年來官運亨通的蘇軾被神宗皇帝擢為翰林學士、知制誥,試館閣。
所謂館閣,即館閣職事的簡稱。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合稱三館秘閣,總名“崇文院”。元豐改制之後罷三館秘閣入秘書省,但依舊是北宋時期代表學問的最高機構,和明清兩代的翰林院相似。
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集賢殿大學士、集賢院學士、直學士、史館修撰、集賢殿修撰、判館、判閣、直館、直閣、集賢校理、秘閣校理、史館編修、史館檢討、崇文院檢討、秘閣校勘等等都是館職。
想入館閣任職有三種渠道,進士高科、大臣舉薦、皇帝差遣。第一種方式最正常也最被認可,後兩種方式並不多見。
但不管哪種方式都只能成為補職,也就是候補的意思。想正式成為館閣官都需要經過學士院或者舍人院的考試,今年的館職考試蘇軾就是出題官之一。
春風得意馬蹄疾,能主持北宋最高知識份子的入職考試本身就是一種對自身學問的認可,蘇大官人琢磨著必須出點有檔次的題目,結果麻煩來了。
蘇軾本人文采是沒的說,滿朝文武包括皇帝都認可。但當官不是做學問,總要有個立場,在這方面蘇軾就有點飄忽。
當年范仲淹搞慶曆新政的時候他支援改革,到了王安石變法時又反對改革,結果駙馬王詵讓新政變為可行之後他又站到了神宗身邊改為支援改革了。
這麼做不能說錯,放在個人身上向理不向人應該算優點,但是放到官員身上就有問題了。當官是要站隊的,不管歷朝歷代還是中外政壇都一樣。
其實駙馬王詵也一樣,他也是沒黨派的孤家寡人,滿朝都是敵人。但蘇軾有一樣沒法和王詵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