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朝臣王詵是皇帝的妹夫。皇親國戚本來是天生的弱勢,結果楞讓王詵給弄成了天生優勢,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撐腰。
不過蘇軾也不是白給的,在這個年代文采好本身就是巨大的優勢,振臂一呼旁邊就會呼啦啦聚攏不少擁躉。這幾年蘇軾任諫議大夫,權勢不可謂不大,再加上文壇領袖之一的名頭,儼然也是一派之首了。
蘇軾是四川人,所以他和他身邊的朝臣被稱為蜀黨。當然了,這是私下裡的稱呼,宋朝嚴禁官員結黨,就算新舊兩黨那也是暗地裡的,明面上誰也不敢這麼講。
蜀黨都有誰呢,首先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然後就是呂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等人。
看名字就知道這些都是什麼樣的人了,個頂個單拿出來都稱得上古代文學家,所以蜀黨也帶著濃郁的文學氣息。
他們並不主張誰的執政理念對,也不糾結什麼樣的制度合適,而是喜歡在別人的主張上挑錯,反正誰來了他們也不會全說好,更不會全說錯,總是對錯參半。
相較蜀黨這個比較鬆散的政治小團體,朝堂裡還有兩股更大的朋黨勢力,洛黨和朔黨。這兩個黨派都是舊黨的中堅力量,在反對新政上目標非常一致,同時互相之間也有差異。
洛黨的領袖人物名號更大,程頤,理學鼻祖。主要成員有朱光庭、賈易等。洛黨相對更保守,和王安石算得上死對頭。
王安石主張以法治國,洛黨主張以人治國。他們覺得王安石這個人就不成,矛盾是根本上的,不管王安石怎麼改變新政,只要還是他主持政務洛黨就必須反對,沒法調和。
朔黨的領頭人叫劉摯,成員大多是務實派官員,官職不算高但實際執政經驗很豐富。他們主張沒事兒別瞎改著玩,也不用試來試去,乾脆仿照唐制,現成的規則修修改改就能用。
為啥叫朔黨呢,朔這個字有北方的意思,也就是說朔黨裡的主要成員都是北方官員。
這三個黨派在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問題上一致也不一致,各有各的政治訴求。反對是都反對,可是在反對之後該如何改變的問題上又成了對立面。
假如沒有別的變化他們之間還不會互相攻擊,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神宗皇帝又一次在朝堂上暈了過去,救過來了之後身體大不如前,總是頭暈氣短。
眼看皇帝身體快不成了,到底該由誰繼任的事兒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關鍵問題。目前可選擇的只有兩個人,吳王趙顥和延安郡王趙傭。
洛黨、朔黨和皇太后傾向於前者,只要吳王趙顥上位,新舊兩黨也不用再爭了,直接就得把新政停了,會不會廢很難講。
新黨裡面則分成了兩派,一派以章惇為首堅決支援延安郡王趙傭,還要把改革繼續進行下去。另一派以王安石為首,既不支援吳王也不支援延安郡王,兩頭為難猶豫不決。
本來按照這個局面發展下去舊黨明顯佔優,只需要再和王安石談妥新皇帝繼位之後新政不會被廢,至少一半新黨就會轉而支援吳王。
就在這個時候蘇大官人突然蹦了出來,振臂一呼,得,舊黨也分裂了,蜀黨改為支援延安郡王。這個舉動不光打了舊黨一個措手不及,就連王安石的新黨也蒙了。
立刻有一部分正在左右為難的新黨官員彷彿看到了勝利的希望,重新集結到了章惇身邊,打算聯合蜀黨和舊黨對抗。
但這麼一來蘇軾就成了洛黨、朔黨眼中的大敵,連帶新黨裡的王安石一派對他也是深之入骨,甚至比舊黨還恨。
現在蘇軾當出考官出考題,有心之人就在考題裡找毛病,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這事兒本來和駙馬王詵沒啥關係,他連考題是啥意思都看不懂,人又遠在大名府路,也沒打算去考館職官。
但是吧,人一吵架就喜歡借題發揮、指桑罵槐。之所以會吵起來根源就在王詵身上,如果沒有他這幾年在西北折騰完了又折騰河北,朝堂裡會出現這麼多破事兒嗎?於是話鋒一轉,又爭論起來該不該如此慣著開國侯肆意妄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