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是不是也該為國家出出力呢?於是他就把這些年對宋夏戰爭的研究心得寫了寫,託人交給了王安石。
當時王安石還不是參知政事,但剛剛給皇帝上完《本朝百年無事扎子》,深得神宗皇帝器重,在朝堂中風頭正勁。他也在尋找一位有軍事才能的統兵之人,打算政事和兵事相輔相成,交相呼應,這才符合變法的目標。
看到平戎策之後王安石高興了,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個統兵之人自己送上門了,立刻就把平戎策推薦給了神宗皇帝。
然後王韶就成了新黨裡的一大力主,被授予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之職,談不上統率重兵,也算可以接觸到軍事機密之人。呂惠卿、章惇、蔡確是王安石在朝中的左膀右臂,王韶則是他在軍中的一杆旗幟。
王韶也確實有能力,他認為要想打敗西夏就應該先收復河、湟二州,切斷吐蕃與西夏的交往,並對吐蕃各部落加以分化利用。這樣一來宋軍可以從南、東兩個方向對西夏形成夾攻態勢,讓西夏首尾不能顧。
如果讓西夏先下手取了這塊地方,不光白白獲得幾萬吐蕃兵將,騎兵部隊還可以一路南下,直接威脅隴蜀腹地,到時候就成了宋朝這邊首尾不能兼顧了。
那能不能收復河湟二州呢?王韶很有把握,因為這些年西夏正和吐蕃各部落在青塘你來我往的廝殺,吐蕃的唃廝囉各族對西夏李氏非常反感,但他們的實力又不足以長期和西夏對抗。
假如宋朝能趁機採取分化招安的策略,只要玩的好,不僅能收復大片適合耕種的土地,還能獲得不少蕃人歸順,徹底切斷西夏南下的念想兒。
具體是怎麼操作的王安石沒講,但王韶確實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只用了三年多時間就橫掃熙、河、洮、岷、通遠五州,還把當地最大的西羌部族首領給抓了回來,史稱熙河開邊。
到了熙寧七年,王韶已經官拜觀文殿學士、禮部侍郎,後進樞密副使。他的兄弟和兩個兒子也授官賜絹,一門風光。
“他往後的日子肯定不太好過吧?”聽到這裡洪濤首先覺得王韶是個軍事人才,不僅僅會打仗,還會做思想共走,當地的吐蕃、西羌部落被他忽悠的沒少包順,然後就成了對付其它部落的先鋒。
這種人絕對不會是老實人,更談不上耿直,肯定滿肚子都是壞水兒。而且這種人與大宋的主流士人階層價值觀不太符合,他只追求結果不看過程,算是非常典型的實用主義者。
那宋朝士人會容他嗎?假如他沒建立這麼大功勳、沒坐上這麼高的位子應該沒事兒。可恰恰相反,他是又立功又受獎、又得房子又拿地,還萌蔭家族,這就有點太招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