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範氏和荀氏分別出動了兩萬左右,以祁氏為首的公族出動了一萬七千左右。
在這一個方案之中,樓令將應該給予晉君周的那一部分扣除,剩下的按照出兵的比例以及立下的功勞進行分配,講實話就是顯得非常公正。
“能不能將給予君上的減少到二成?”郤至問道。
按照既定的規則,無論是取得什麼收穫,反正就是要劃出四成給予一國之君。
晉國在晉厲公之後,由於他極大的壞了規矩,到晉君周當政期間發生了一些改變,比如晉君周沒有了對戰利品的優先選擇權。
跟晉君周沒有實際掌權有關,再來是他手頭沒有多少心腹,不具備武力鎮壓的條件。
等晉君周有了足夠的實力增強權柄,他一定會試圖獲得優先選擇權,並且視為是在拿回本該屬於他的權力。
“我不是在欺負君上。”郤至非常正經地說道:“要是按照老規矩,超過服役期間是由國君來擔負後勤。鑑於君上根本拿不出資源,是我們在超過服役的期間之後,擔起了後勤供應的重任。既然君上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憑什麼還拿四成之多?”
確實是那樣子的。
任何受到徵召參加國戰的家族,他們用納賦來抵消應該交的稅額,同時存在服役的期限。
沒有超過服役期間,參戰的家族正常抵消稅額,一國之君不需要承擔後勤,自然還是分四成給一國之君。
一般情況下就是服役三到四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一切後勤由各個參戰的人自行負責。
晉國多增加了一個“羨”的階層,因為“羨”是亦兵亦農的關係,他們從列裝到後勤供應由家族來負責。
“徒”、“士”、“大夫”進行納賦都有相關的前置要求。
例如“士”無法帶滿一個“兩”的戰兵數量,缺多少就需要補上應該繳納的稅。
以前,一名“士”帶上二十四人,連他在內就是一個二十五戰兵的滿編“兩”。
等晉國編制完成擴編之後,一個滿編的“兩”變成一共需要七十五名戰兵。
沒有多少“士”可以帶滿七十五戰兵,收稅政策肯定是要做出合理規劃,相關的方案就是由樓令拿出來,得到當時在任中軍將欒書的透過。
只不過,不管出現了什麼變化,參戰的服役時間是三到四個月並沒有變。
所以,不止是卿位家族,包括其餘的家族,他們在那一場長達一年半的戰爭,確確實實是超過期限的服役事實。幾乎每一個家族為了大局著想,甚至是進行了超額的部隊徵召。
“這正是我要說的事情。”樓令拿出了一個新的方案。
這一個新方案裡面,分配給晉君周的只剩下一成,扣出來的三成平攤給所有貴族,不變的是一樣按照出兵數量與立下的功勞實施分配。
“君上並未實際掌權,儘管第二個方案絕對合情合理,很難免不會被視為在進行欺壓。”樓令一臉嚴肅地說道:“光是君上同意沒有什麼用。只有卿大夫認可同樣不行,需要包括君上與所有貴族認可。”
只要晉君周同意就能夠執行,問題是會留下很大的政治隱患。
因此,只能是三個階層全部一起做政治背書,一來是減少國內出現么蛾子的可能性,再來就是讓其他國家閉嘴。
晉國之君無法獲得四成戰利品,關其他國傢什麼事?確實是會影響到其他國家。
要是有人拿發生在晉國的例子要求本國的國君,算是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可以作為依據了。
不要忘記晉國是霸主國,屆時提出那種要求的人,他們會提出一個觀點,霸主國的君主都能夠接受,憑什麼本國君主不能接受。
並非每一個國家的君主都沒有實權,好些國家的君主權力超乎想象的大,他們能夠允許自己拿不到四成戰利品嗎?
事關自己的利益,誰還不會極力抗爭呢?他們很難免就會對發生在晉國的事情說三道四了。
而國外形成輿論風潮,比如瘋傳晉國的卿大夫欺負晉君周,哪怕是卿位家族都要考慮輿論的影響,不可能完全無視的。
因為一旦對卿位家族不利的輿論形成風潮,其他貴族就會團結到晉君周身邊,破壞晉國現有的政治格局,說不得就要打一場“保王戰爭”了。
很明顯,郤錡和郤至都沒有搞明白怎麼回事,他們認為樓令將事情弄得太過於複雜了。
樓令其實一直挺困惑,看上去郤錡和郤至都不怎麼在乎名聲?
“明明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