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鬥得火熱,政事堂沒人能做主一團渾水,左相陸象先雖然名望很高,但本身是個和事佬,淡泊易相處,卻缺乏魄力;太平黨元老竇懷貞那廝就更別指望了,他正忙著千方百計地和高皇后拉關係,在他的眼光下,太平公主不成了,高皇后可能會掌宮廷大權,得趁早投過去謀出路……他那名字裡的貞字,完全就是個笑話。
時王昌齡向薛崇訓進言道:“主公得儘快平息朝中的爭執,儘快調軍平息叛亂。”
正如王昌齡所言,時間拖得越久越對李隆基有利,首先長安這邊失去了漕運物資,恐怕關內道的經濟養不活京畿地區的軍隊;其次李隆基佔據洛陽之後,假以時日可以各個擊破控制。
但薛崇訓也有小算盤,他也想自己率軍平叛,這件事對以後在長安的地位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不過隴右的嫡系部隊“壽衣軍”(神策軍)還沒到達,張五郎、殷辭(壽衣軍將軍)等也沒到,薛崇訓從未指揮過大戰,就算給他兵權說不定也要吃敗仗,這樣的話豈不壞事?
因王昌齡不是外人,薛崇訓便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然後說道:“當此之時,如不圖進取恐淪為武三思那樣的結局。”
王昌齡沉吟道:“主公所言極是,但等神策軍到達尚需半月多時間,蹉跎之下恐怕耽擱正事。”
薛崇訓心道,如果我自己的安危得不到保障,長安和洛陽誰勝誰負關老子鳥|事,朝廷的權力集團全部去|死都和我沒關係!
王昌齡見他沉默不語,好像猜到了他的心思,便說道:“李三郎短日之內沒辦法過潼關,關內暫時無憂,坐視不管,只是會讓東都近左地方淪|入其手。”
薛崇訓問道:“張相公和程相公爭執不下,但朝廷諸相明知不能拖延下去,定然要設法協調拿出一個章程的。少伯認為我能等到神策軍入京那時麼,到時候能得到兵權?”
王昌齡道:“什麼時候能出師真不好說,但如若主公要爭取平叛的兵權問題不大,一則主公是左衛大將軍;二則張、程倆人的爭執確實麻煩,程相公掌工部,本就不該再掌兵權;但張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