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平方公里內,分佈著數十處硯坑,著名的端石就產自這些坑洞,其中“老坑”出產的硯石最為名貴,細膩嬌嫩、緻密堅實,發墨效果好,磨出的墨細膩油潤,不易乾涸,深得歷代文人和帝王將相的喜愛。
傳說用端硯磨出來的墨汁“隆冬不冰”,寫在紙上的字“蟲蟻不蛀”。
古時在老坑採石十分艱辛,坑洞在水下,長約八十多米,在冬天枯水季節,幾十人下到洞裡,隔一米坐一人,排成一列,用陶罐把洞內的積水一罐一罐淘出去,即使晝夜不停,也要耗時一兩個月,等到洞內沒有積水後才能採石。老坑洞內最高只有一米左右,硯工要冒著塌方的危險,彎著身子進入,拿坑內的西洞來說,只能容納四個人,兩個人開鑿,必須彎著腰或者仰著,另兩個拿著燈火的人必須躺下,即使坐著的高度也沒有。由於老坑石彌足珍貴,一度成為貢品進獻朝廷,所以古時老坑一直是由官府管轄,有專人把守,石工們進洞採石,必須**,一是因為洞內潮溼,二是避免石工偷藏端石。為了保護硯石資源,歷史上曾多次封坑禁採,封坑時間並不固定,重新開採也不定時。
張之洞特別鍾愛廣東的端硯,他命手下的幕僚何蓬洲負責組織開坑挖石造硯臺。當時的挖掘工作非常艱苦,在江邊的懸崖峭壁下挖洞開採,每採到好端石,何蓬洲便令工匠製成好硯送給張之洞。這一日,何蓬洲來坑地視察,這時有人來報,說挖到了三塊上好的硯石。何蓬洲聞迅二話沒說,就直奔老坑,只見端石上面花紋絢麗,這樣天然的硯石可遇不可求,而且還一下子就是三塊,就更是難得。
何蓬洲聘請當時肇慶黃崗著名的制硯世家郭家的傳人郭蘭祥大師依據這三塊端石的特點,專門打造了三方硯臺。每一方都有一隻酷似動物的花紋形象,一方似猴,為猴王硯;一方為鶴;還有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