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內吧。”
吊橋入下,城門開啟,夏侯蘭在嚴密的警戒下驅馬信步入城。
張邰此刻已下得城來,一見著夏侯蘭便拱手笑道:“原來是夏侯德芳,想不到多年之後,我等能在此相見,還真是有緣呀。”
夏侯蘭呵呵一笑,也拱手還禮,“多年未見,不知兄長一向可好。”
張邰搖頭而笑,“我說兄弟,你這話是在取笑我的吧。”
夏侯蘭忙道:“小弟怎敢,不知可否與兄長借一步說話。”
張邰便將夏侯蘭請入了官衙中,知其來意如何,便先前左右屏退。
夏侯蘭也不拐彎抹角,直言道:“小弟也不說那些沒用的廢話,實不相瞞,小弟此番乃是奉了漢中王之命,特來招降兄長。”
“嘿嘿,這麼多年未見,兄弟你倒還是這副快人快語。”張邰並未急著回應夏侯蘭,頓了片刻,反問道:“當年袁本初志大才疏,不納忠言,我等方才棄暗投明,歸順魏王,而魏王亦等你我不薄,當年德芳你歸降劉備,沒能為魏王盡忠,說真的,為兄我還真有點怨你呢。”
夏侯蘭道:“人的性命只有一條,誰不想活命,而且,我為漢中王效力這麼多年,卻也一點也不後悔。”
張邰又問道:“那依兄弟之見,這劉玄德與魏王相比,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明主。““漢中王與曹公,都稱當上是當世明主,不過就蘭之所見,漢中王要遠比曹公要仁慈許多,在他手下效力,讓人有一種心安的感覺。”
張邰冷笑一聲,不以為然道:“人皆言劉玄德乃仁義之主,不過,我倒覺得他那所謂的仁義,只是收買人心的虛偽而已。”
夏侯蘭淡淡笑道:“蘭在漢中王麾下,一直負責主持刑律,明定刑賞,看的是結果,而不是假設的動機。就算漢中王是用仁義來收買人心,那又如何,至少被收買的那些人,無論是百姓,還是士吏,都從中獲得了他們想要的,總比用暴力來威脅強迫他們要好吧。”
夏侯蘭的話,令張邰不屑的神色漸漸收斂。
“再則,當今亂世,道德崩壞,禮法不行,相對於那些心狠手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真小人,我倒更喜歡兄長口中所說的這種‘偽君子’。”
夏侯蘭洋洋灑灑一大番話,倒是有點跑了題,於是他收斂思緒,對陷入沉思的張鄰道:”其實漢中王早在河北之時,就一向欣賞兄長,小弟臨行之前漢中也說了,只要兄長能歸順,漢中王能給予兄長的,一定不比曹公所給的少。當然,如果兄長執意不降,那漢中王也就只有成全了兄長你所謂的’名節’了。”(未完待續)
第二百九十八章 微妙的時刻
夏侯蘭最後一句,算是一個委婉的最後通碟了。
張合不禁陷入了兩難之中。
當年效命於袁紹之時,袁紹其實待他不薄,只是官渡之戰,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曹操竟然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最終扭轉了戰局。自己當時轉投曹操之時,正逢烏巢之糧被燒,河北軍軍心惶惶的之時,可以說,自己是在袁紹最困難的時候,背棄了他。
雖然張合有“袁紹不納良言”、“自己遭人誣陷”之類的藉口,但這些藉口顯然都很牽強,當年的曹操、劉備這些諸侯,“不納良言”的時候多了去了,怎麼也沒見人家手下那些重臣紛紛背叛呀。
歸根結底,張合的背叛,還是因為看清楚了袁紹必滅的結局,所以才選擇做一個“識時務者”,來個“良禽擇木而棲”。其實,他的投降,本質上與許攸等人是沒有區別的。
他們這些人的背叛,代表的只是河北土族對袁紹拋棄的開始。
如今的情勢,與當年的袁曹相爭的局面是何等的相似。而今的曹操,坐擁天下三分之二,佔據著最富庶,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的中原地帶,儼然便是當年坐擁四州之地的袁紹。
而今的劉備呢,雖然打了不少勝仗,地盤也在不斷的擴大,但總體實力卻仍然與曹操相距很多,此時的劉備,更像是當年的“曹操”。
似乎,歷史將有重演的趨勢。
莫非,又到了選擇重新站隊的時候了麼?
當然,張合也可以選擇為曹氏戰死以全名節,不過,這顯然並不是他的作風。
’如果不是夏侯淵不聽我之言,關中局面又如何會變成這般地步,我張合又怎能被困在這死地呢!’
張合恨的不是曹操,而是夏侯淵,不過,這種怨恨也表明,其實他心裡已經開始動搖了。
夏侯蘭敏銳的觀察著張合的表情變化,當他看出張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