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戰,還是剛結束不久的關中之戰,漢軍的主要糧食供給,都是從益州轉運而來,而以益州一地供給十幾萬大軍的糧食,還要經歷千里轉運的艱難,這兩戰下來,嚴重的透支了益州的資源。
此時的益州,急需的是休養生息,如果再強行從其地挖掘資源的話,很有可能將受到益州本土士民的激烈反對。
至於新得之涼州,本身就不是產糧之地,除了能提供馬匹和強健的戰士之外,根本無法提供糧草的供給。而雍州之隴西諸郡,地狹而民少,能夠供應的糧食也有限,那麼,雍州之肥沃的關中平原,勢將成為支撐劉備與曹操決戰關東的主要後方產糧基地。
只是,關中自董卓之亂時,人口死傷無數,至漢帝離開長安東逃時,最富庶的三輔地區人口只剩下不到二十多萬。後在鍾繇的經營下,關中人口漸漸回升,至曹操平定關中之時,三輔之地人口已有近四五十萬,按照青壯與老弱婦孺的人口比,整個關中地區的青壯勞動力不超過十萬。
而經過近半年的關中之戰後,關中人口又一次急劇下降,此時三輔之地的人口,最多僅有三十萬人左右,青壯勞動力則不超過六萬。
以這樣可憐的人口基數,顯然不足以支撐起一支可與曹操決戰關東的龐大軍隊。
因此,在佔領關中之後,劉備所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如何迅速的恢復關中的經濟。這個時候,諸葛亮發揮了他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據諸葛亮的建議,劉備下令遷漢中、益州和隴西各地數萬餘戶往關中,分以無主的土地,由關府免息借貸,幫他們購置農具與耕年,並免他們一年的糧賦。
同時,諸葛亮又建議仿效曹操,在三輔幾個由官府掌握的肥沃之地設立了數個典農都尉,意圖招驀流民實行民屯,以為**征戰提供充足的糧草。
諸葛亮的這些舉措,在此時看來,已經算是儘快提升關中經濟的良法,但在方紹看來卻是遠水解不了近火。
關東備州戰亂結束多年,經濟與人口已漸處於上升期,而這期間戰爭則主要集中於關隴一帶,所以,無論是遷民獎耕也好,實地屯田也罷,想要在短時間使關中經濟有較大的起色,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而據方紹觀察,劉備的身體自隴西之戰後,就一直變差,按照方紹的估計,就算有張仲景在,劉備的年齡也不可能超過他歷史中的大限太久。
劉備若是去了,他的幾個兒子尚且年幼,而輔政的諸臣中,又不似當年的諸葛亮那樣一家獨大,可以輕易的掌握住朝野局勢。到那個時候,風頭正盛的關隴集團,暗懷私意的龐統,還有手握兵權,坐鎮一方的二號人物關羽,再加上實力派人物張飛,這些權臣們只怕非得鬥個你死我活不可,到時又談何去滅曹滅孫暱。
而曹操則不同,儘管他的大限也將不遠,但關鍵在於他的幾個嫡子都已成年已久,在眾臣中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威信,而以曹氏與夏侯氏的宗族將領軍隊的支援下,無論是曹丕還是曹植繼位,都將輕鬆的掌控住局面。
所以,在方紹看來,必須在劉備的有生之年滅掉曹魏不可,否則後世還真的很難預料了。
而想讓劉備在短時間期滅掉曹操,那麼就必須幫助劉備在軍事和經濟上迅速的超越曹操,只是,這似乎看起來有點天方夜潭之嫌。
不過,那個可是方紹啊,由後世穿越而來的方紹,在他眼裡,這並非是天方夜潭。
在經過十餘日的思考權衡之後,方紹帶著他的擬定好的方略去見了諸葛亮,畢間,他的這道強國之策事關重大,若是得不到諸葛亮的全力支援,是無法說服劉備推行的。
當諸葛亮仔仔細細的看過方紹所寫的那套,厚達十幾頁的方略之後,整個人都表現出一種誇張似的驚歎,然後,他抬起頭來,以一種不可思議的眼神注視著方紹,驚問道:“中正,這套制度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方紹卻只淡淡一笑,答道:“其實這也是前次與先生探討曹操那屯田制時,偶然得到的靈感,我給這套兵制取了個名字,叫做‘府兵制’。”
沒錯,方紹就是打算給劉備獻上府兵制之策,在他看來,這是短時間讓漢中國國力極大提升的唯一辦法。
曹操統治下的民有三種,分為兵戶、郡縣民、屯田民。
郡縣民即為登記在冊的自耕農,這是國家糧賦和勞役的主要來源,而為了彌補糧賦的不足,曹操又創立了屯田民,這種近乎奴隸性制的生產單位,透過嚴酷的盤剝,從屯田民那裡強行奪取了大量的糧草,用以支撐將軍四五十萬的龐大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