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部分(1 / 4)

小說:永曆四年 作者:蒂帆

�奈浠螄嗦勢蚪擔�螄��糟蓿�詮�斡迷眨 �

“於是安宗蒙塵北狩,潞王未祚即降,赤縣傾頹,社稷幾喪。當此板蕩之時,公擊楫中流,擁高皇苗裔起義浙東,乃令天下知神器有主,皇明繼絕……”

“不幸監國元年六月,江上師潰。公雖死戰,寡難敵眾。公退至此,不意虜馬追至,恐賊遷怒生民,自投池中乃卒。此仁此忠,足鑑日月。然社稷失公,是失葺天石也!痛哉!”

“今吾奉監國令,克復東陽。唯乞公庇佑王師,俟功成之日,定以虜酋之首祭公,伏惟尚饗!”

一紙祭文誦讀完畢,陪同祭拜的張家人群中已有嗚咽之聲。張國維在明末那個嘴炮遍地走的年代,著實稱得上是一位難得的能臣。其餘不談,只說在水利上的建樹便可遺澤後世,當地百姓及後世子孫也承惠其辛勞,得以在滿清長達兩百餘年的暴政中養活更多的華夏生民。

只是這樣的一位能臣,卻生在了明王朝積重難返,新興的漢人王朝無力接掌神器,以致這天下為韃虜所竊取的時代。可也就是如此的一個時代,張國維選擇了堅守夷夏之防,誓死抗擊韃虜,最後殉國於出生、成長的家中,可謂英雄也。

陳文在完成了祭禮後,便婉拒了張家的設宴款待,帶著跟從來的部將、軍士返回了軍營。而孫鈺在離開張家後,則如約前往了聚居於以西街為中心峴西杜氏家族其中一房的宅院進行祭奠。因為他早年在朱大典幕中時,與同在幕中的一位叫作杜學伸的杜家子弟交好,而這位杜家子弟則與朱大典一同殉國於金華府城之中……

陳文於攻陷城池的第二日便在張國維殉國處祭奠的訊息很快就傳遍了東陽縣城,甚至大有向更遠的地方擴散的趨勢。

這些年,東陽縣途徑過的軍隊很多,明軍、清軍、義軍,比比皆是,可無論是滿清的那些獸軍,還是打著明軍旗號,亦或是乾脆連明軍旗號都沒有的義軍,擾民都是在所難免的。

可是這支明軍自入城以來,實則不過一日,但也正是這一日下來,明軍於百姓秋毫無犯,即便實在要道巡邏也從未驅趕百姓,更不要說是擾民之事了。

東陽縣計程車紳百姓誰也不傻,是不是刻意為之的並不難看出,可是他們看到的這支明軍卻是一支從骨子裡就認定軍隊應該保境安民的王師。甚至更傳出了這支軍隊的主帥乃是蓬萊戚家的女婿重建的戚家軍的傳聞,這也更為加深了當地士紳百姓對於明軍的偏向。

而這一篇由孫鈺代筆的祭文,也以著極快的速度引起了東陽縣士紳百姓的共鳴,這使得他們進一步認定了這支明軍與滿清的八旗、綠營,以及同樣劫掠百姓的其他明軍和義軍的截然不同之處,乃是一支真真正正的王師。

而這,也正是他們渴望已久的!

祭奠張國維的第二天,託塘張氏和峴西杜氏的族長便分別帶著族中的長老趕到縣衙求見陳文和孫鈺,保證會竭盡全力支援王師光復金華的作戰。而當這兩個家族選擇倒向明軍後,另外四家也迅速的完成了串聯,在當天下午同樣趕到了縣衙,向陳文和孫鈺力保其會在他們能夠觸及到的各個村鎮大力宣傳明軍的存在,以爭取更多的支援。

與此同時,東陽縣六族的態度同樣影響到了其他正在觀望之中的世家大族。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幾乎每天陳文和孫鈺都要接見大族和百姓的代表,而當地的百姓也開始踴躍參軍。

明軍的力量幾乎每一天都在增強,可也就在這時,陳文卻收到了一封書信,讓他有些始料未及。

ps:感謝於世忠於兄犧牲休息時間幫助筆者為祭文打磨潤色,特此鳴謝。

ps:同時也感謝各位始終在支援和諒解筆者的書友們,本來說好過年會還欠賬的,結果這個年過得實在無語,每天被煩心事包圍,也只能勉力保持更新,萬分抱歉。後面的日子裡,筆者會盡力把欠賬還上的。

第四十章 同力(二)

自八月二十九陳文所部收復東陽縣城的攻城戰開始前,那些主要來自於義烏的團練兵便踏上了返鄉之路。

義烏縣城與東陽縣城並非很遠,只要沿著東陽縣城北的東陽江溯流而上,向西幾十裡便可以抵達。

只不過,在抵達縣城以北的那個渡口後,由於船隻不多,這一眾團練兵的首領經過了一番商議,便決定按照村鎮之別各派出一個人回去報信,而其他人則步行返鄉。

之所以如此,並非只是清軍慘敗,而他們在其中出工不出力。更多的還是因為這一次擊潰清軍的乃是一支自台州而來的明軍,而且其中還有不少金華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