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的時辰很快就到了,陳文帶著他的那支平叛時剛剛組建起的騎兵衛隊自城門緩緩而出。依舊披著那一副山文鎧的陳文身後,光復東陽縣時用過的那面書著“還我河山”的大旗迎風招展,其後才是陳文的那兩面繡著“臨海伯陳”和“鎮守浙西、浙南軍務總兵官陳”的將旗。
一隊身披扎甲的鐵騎緊隨其後,陳文很快就策馬行進到留給他激勵士氣的夯土平臺。
一眼望去,如刀削斧剁般齊整的大軍以局為單位列陣,統一的軍服旗幟給了他們如同一體的氣質。而在更遠處,則是數量同樣驚人,由金華和衢州龍游縣的明軍控制區徵集來的民夫,他們將負責承擔大軍出征的一切勞役。
有道是:人以上萬,無邊無際。
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軍分作兩大塊,而在各營最前列的便是他們的指揮和代理指揮。這些人,以及各部隊的主要軍官,大多數都是自四明山或是天台山上就開始追隨他的老部下。
當年在四明山南部以一己之力抗衡五倍於己清軍的那五百勇士,活到今天的只剩下了三百餘人。但是當初埋下的種子已經開始生根發芽,如果算上各縣留守的駐軍,以及負責北線防務的那半個東陽營的話,這支軍隊已經擴張到了驚人的一萬一千餘人!
如此規模的大軍已經超過了殘破不堪的金華府所能夠承受的範圍,若非陳文靠著借款、沒收金華清軍財產、以及前不久還在進行的抄家行動,這支大軍是斷不可能出現在這裡的。
然而,透支了一切的資源,仁德的聲名、還算不錯的信譽、以及士紳富戶的友誼,換來的這支大軍最多也只能夠維持這一年而已。到了明年,還款的壓力、西南戰場上的不和、福建可能會出現的變數,這些都將撲面而來。到時只怕用不著滿清出兵,陳文的這支大軍也將自行土崩瓦解。
原因嘛,很簡單,軍無糧則散!
作為主帥,陳文都很清楚,但是此時此刻,他更加清楚的是眼前這近萬大軍對於他的忠誠無須任何懷疑,他們願意遵從著他的命令浴血奮戰,而他們對於即將開始的這一戰早已迫不及待。
“老子沒什麼好說的,宰了陳錦那個手下敗將,光復衢州府。這裡的土地乃是我等漢家兒郎的,不是那些不要祖宗的二韃子的!”
說罷,陳文拔出了長劍向著西面遙遙一指,便策馬而出。穿過兩大方陣之間的道路,帶隊出發。
隨著陳文策馬而過,每一個明軍將士都爆發出了熱烈的歡呼。田土,乃是中國人視若生命的重要資源。而陳文定下的軍功授田制度,便是將田土按照軍功分給他們這些軍官士卒。從此以後,只要奮勇作戰,就可以從衛所獲得田土的獎勵,擁有自己的土地、成為富農、甚至成為地主。而根據陳文修改過的衛所制度,他們的子孫後代也不會永遠都是軍戶,甚至他們在退役後也可以作為民戶繁衍生息。
只要在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臨海伯陳文陳大帥麾下奮勇作戰,幸福生活就會公平的降臨到他們的身上。不再有寒冷、不再有飢餓、也不再備受欺壓,只需要聽從軍令,只需要勇敢,就夠了。
很快,陳文便透過了大半的通道,身邊的明軍盡情的歡呼著,若非平日裡的軍紀無形的束縛住了他們的腳步,只怕早已將他圍在了當場。而這其中,自然也有張益達的身影。
從在東陽縣投軍開始,張益達在孝順鎮之戰中奮勇戰鬥,後來雖然沒有能夠留在戰兵營,但是作為東陽縣駐軍的日子同樣讓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和溫暖,彷彿是重生了一般。
只可惜他從軍日短,僅僅參加過孝順鎮之戰,還是後排的弓箭手,除了軍田外只分到了五畝軍功田。可是即便如此,他還是專門請假,花掉了積存下來的軍餉把他祖父母和父母的墳遷到了自家的土地上,重新風光大葬。
夙願達成,雖然家裡的田土還是太少,不足以流傳後代子孫,但是根據陳文的定下的制度,只要奮勇戰鬥就可以獲得軍功,而軍功就代表著田土!
“祖父、祖母、爹、娘,請保佑孩兒獲得更多的軍功,更多的田土……”
歡呼的人群中,馮彪早已沒了平日裡拿捏著的軍官威嚴,盡情的向著他的大帥歡呼。從在大蘭鎮參軍開始,他便夢想著成為軍官。現在,他做到了,而且他堅信,日後他會獲得更高的官職,甚至是跟隨著陳文封候賜爵。
抱著同樣念頭的軍官有很多,並不僅僅只有馮彪一個,例如他所在的南塘營的指揮李瑞鑫,一個曾經的靖國公黃得功的親兵,現如今也已經坐上了總兵官的官職,雖然他得到的私人利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