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這個時代靠著剝削士卒百姓自肥的其他高階軍官,但是這支軍隊的生機勃勃,以及他如今效忠的這位絕非常人的主帥,讓他堅信著只有這樣的軍隊才可以收復失地,為他曾經視為偶像的明末勇將黃得功復仇,也只有這樣的一支軍隊的存在,他才有可能與失散多年的家人團聚。
“南塘營,是大帥最早建立起的營頭。跟上大帥的腳步,出發!”
戰鼓敲響,南塘營以哨為單位一個接著一個緊隨著陳文的騎隊。而在他們的身後,義烏營、東陽營、鎮直屬營、以及各縣換防抽調來的步兵隊和民夫們緊隨其後,踏著堅定的腳步向著浙閩總督陳錦大旗所在的方向。
前進!(未完待續。)
第九章 陣戰
隨著明軍流露出大舉向西的意圖,同樣沒時間再耗下去的清軍也開始緩緩東進。雙方的探馬在定陽溪與靈溪之間的廣闊土地上來回廝殺,為的只是獲取更多的情報,順便將己方的大軍走向遮蔽起來。
可是,如此簡單的意圖卻由於雙方的探馬在這片區域都無法取得壓倒性的優勢,伴隨著兩支大軍不斷拉緊彼此之間的距離,探馬之間的交鋒也越加激烈起來。原本還有些忌憚的兩軍探馬在不斷縮小的區域間竭盡全力的越來越激烈的廝殺著。直到雙方接近到再也無法掩蓋己方的走向和意圖的地步,拼死相搏才稍微緩和下來一些,因為他們彼此都需要時間來為接下來的血戰節省和積蓄更多的力量。
清軍的先頭部隊渡過神塘源,在那裡修建了大量的浮橋。很快,當明軍得知了這一情報,很快便加速向西壓了過去。
天色已經漸漸暗了下來,清軍並沒有急著渡河,開始在溪流的西岸紮下連營。而明軍則不約而同的停下來,在清軍大營正東偏北方向十餘里地的地方紮營。
如清軍已經察覺到明軍增兵一般,明軍也發現了清軍的連營規模似乎比想象中的要大上一些。然而,無論是因福建漳州被鄭成功攻陷而必須在福建徹底糜爛之前解決浙江問題的清軍,還是急需收復衢州以獲取更多資源來將雪球滾起來的明軍,雙方不約而同的進行著最後的休整,兩軍大營中的氣氛即便是充當輔兵的民夫們都能感覺到明天將是一個血腥的日子。
永曆六年九月初六,明軍的參謀們早已完成了參謀作業,根據清軍的意圖和早已探查清楚的地形制定了幾個作戰計劃。陳文思考了一陣,便揮軍向西。而此時,清軍也自大營而出,渡過那些早已修好的浮橋,在仰天壟一帶遭遇,
明軍戰兵高達八千,充當輔兵的民夫則大多被留在了大營,只攜帶了足夠用來運送軍器的輔兵。陳文堅信兵貴精而不貴多,所以對驅使輔兵上陣的興致不大。
而此同時,出現在戰場上的清軍則還是按照舊例,將輔兵置於陣後,而戰兵則在戰場上開始擺出了一箇中規中矩的大陣。其中,福建左路總兵王之綱的標營、福建建寧府綠營的援兵組成右翼,浙江衢州綠營和處州綠營、溫州綠營的援兵佔據戰場北部的左翼,而大陣的中部則亮出了江西提督劉光弼的旗號,反倒是浙閩總督標營被留在了陣後作為預備隊。
劉光弼是漢軍鑲藍旗旗人,努爾哈赤時代就已經投了韃子,只是聲名不顯,未能脫穎而出。後來金聲恆反正,帥軍鎮壓的譚泰在回師時將其留在了南昌,充作江西提督,其部在普遍孱弱的江西綠營中已算是少有的精銳部隊。
清軍增兵是陳文預料之內的,也在此前的偵查中得到了印證。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陳錦的援兵竟然是江西提督標營,那可是一個高達五千人的大編制部隊。雖說湖廣戰場和福建戰場上的不利局勢使得這支大軍不可能盡數出動,但是看旗號的話,也是除了後營以外盡數抵達。
如此一來,清軍的戰兵一下子躥升到了一萬五千人,再度形成了近乎二打一的兵力對比。
對此,陳文已經別無他法,和佔據中國十之七八,早已形成了席捲天下之勢的滿清拼人數,他是萬萬比不了的。可是按照兵法來說,客軍行不至前,列布置中,陳錦沒有把這支生力軍留下作為預備隊,反倒是擺在了中軍的位置,難道他就這麼相信這支清軍的戰鬥力嗎?
雖然還不太清楚對手的想法,但是陳文很清楚,他麾下的這支大軍剛剛完成了分地,士氣正是最為旺盛的當口。而清軍那邊,除了早已是手下敗將的督標營,以及尚未有交過手的福建左路總兵標營和江西提督標營以外,其餘的盡皆是地方綠營。陳錦的佈陣肯定有蹊蹺,但問題存在於什麼地方一時間他卻還沒辦法想清楚。
沒有必要再猶豫了,隨著總參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