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爾的戰列巡洋艦分隊。
回到威廉港的時候,六艘戰列巡洋艦全部傷痕累累,“奧古斯塔皇后”號與“威廉皇儲”號還是在拖船等搶修船隻的幫助下,才勉強靠上了碼頭,隨後就被送進船塢,準備進行為期半年的大修。另外四艘戰艦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初步斷定都需要三個月才能修復,而且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此外,希佩爾的主力艦隊也損失不輕。
十七艘戰列艦全部中彈,而且都需要靠岸維修,其中第一戰列艦分隊的四艘“國王”級戰列艦的損傷情況最為嚴重,“國王”號與“大選帝侯”號需要進行船塢維修,另外兩艘也得在碼頭旁停靠數個月。
雖然“毛奇”號與“馮…德…坦恩”號即將修復,但是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之內,公海艦隊也就只有這兩艘戰列巡洋艦可用。
至於正在建造的戰艦,馮承乾並不抱任何希望。
進度較快的,只有“德夫林格”號與“呂佐”號戰列巡洋艦。一切順利的話,這兩艘戰列巡洋艦將在一九一五一年一月與一九一五年三月服役。因為有“布呂歇爾”號訓練艦,所以艦員的培訓工作將同步就緒。也就是說,這兩艘戰列巡洋艦在服役之後,就能迅速形成戰鬥力。
問題是,馮承乾最想得到的是“拜仁”級戰列艦。
雖然馮承乾沒有參與“拜仁”級的設計工作,在“拜仁”級立項的時候,馮承乾已經離開了帝國海軍部,但是“拜仁”級可以看成是馮承乾在帝國海軍戰爭部長位置上做出的最後貢獻,也是最大的傑作。主要就是,在離開帝國海軍部之前,馮承乾就制訂好了該級戰列艦的主要xìng能指標。
提爾皮茨接任之後,幾乎原封不動的按照馮承乾制訂的指標,指導了設計工作。
可以說,在馮承乾眼裡,“拜仁”級才是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戰列艦。
可惜的是,就在馮承乾離任之後,提爾皮茨受外界因素影響,提高了戰列巡洋艦的建造級別,從而壓低了戰列艦的建造進度。如果按照馮承乾的意思進行建造,“拜仁”級最遲得在一九一二年開工,而實際卻拖到了一九一三年初,差不多晚了一年。此外,建造的施工進度也比馮承乾預期的慢得多。到大戰爆發的時候,“拜仁”號的船臺工程量才完成了百分之八十。
事實上,這還是在馮承乾反覆催促之下的結果。
回到帝國海軍後,馮承乾就讓提爾皮茨加快了“拜仁”級的建造工作。不是他反覆催促的話,到戰爭爆發時,“拜仁”號恐怕連百分之五十的船臺工程都無法完成,也就別想在一九一五年下水服役。
問題是,大戰爆發後,帝國的各項政策明顯偏向陸軍。
當然,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只是海軍的地位大幅度降低,直接導致“拜仁”級戰列艦的建造進度大大延遲。
為了保證“拜仁”號按期完成,帝國海軍不得不減緩了後三艘的建造速度。
即便如此,“拜仁”號也很難在一九一五年初建成服役,最多能做到在一九一五年初開始進行舾裝。
從進度上看,“拜仁”號比馮承乾的預期晚了將近一年。
必須承認,提爾皮茨犯了一個嚴重的戰略錯誤,即跟著英國搞戰列巡洋艦,而沒有把重點放在更有價值的戰列巡洋艦上。
對此,馮承乾除了嘆息,還是嘆息。
如果“拜仁”級嚴格按照他制訂的進度表建造,那麼在這個時候,帝國海軍將擁有至關重要的兵力優勢!!。
第一百零五章 前途莫測
“拜仁”級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戰艦?
提到“拜仁”級,就必須提到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即由馮承乾發起,最終由德皇批准成立的“帝國戰略儲備機制”。
在建立戰略儲備機制之前,帝國海軍的所有主力艦、以及大部分巡洋艦等輔助戰艦都採用燃煤鍋爐。主要就是,帝國嚴重缺乏石油,煤炭卻有不少。問題是,燃煤鍋爐的效率遠不如燃油鍋爐,在動力系統所佔噸位比相同的情況下,採用燃油鍋爐能使戰艦的航速提高二到四節。
二到四節,就是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差距。
正是如此,馮承乾覺得建造“快速戰列艦”的時機成熟了。
當然,有這個看法與認識的,不僅僅是馮承乾。
在燃油鍋爐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之後,一直主張建造戰列巡洋艦,把速度當成主力艦首要xìng能的費希爾也意識到,可以在不降低速度指標的情況下,提升戰艦的防護能力,建造出擁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