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3 / 4)

小說:帝國風雲 作者:溫暖寒冬

列艦的防護與火力、戰列巡洋艦速度的快速戰列艦,從而把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完美的整合到一起。

費希爾這個推斷的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以這個時代的技術水準,“伊麗莎白女王”級完全算得上是快速戰列艦,而且該級戰列艦在服役之後,沒有編入戰列艦分隊。而是編入了戰列巡洋艦分隊,即其主要價值還是體現在速度上。

問題是,為了追求速度,“伊麗莎白女王”級也犧牲了其他xìng能。比如,該級戰艦主裝甲帶的最大厚度只有三百三十毫米。在同期戰列艦中處於中等偏下的水準,跟一向重視防護的帝國戰列艦相比。更是差了很大一截。此外,為了控制住排水量,“伊麗莎白女王”級的艦體構造上也有很多缺陷。

相對而言。“拜仁”級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到了這些問題。

雖然燃油鍋爐與蒸汽輪機賦予戰艦更加強大的動力。但是馮承乾非常清楚,動力系統還沒有先進到讓設計師可以隨意揮霍的地步。在設計階段就得考慮好戰艦的用途,即戰術使用價值。只有在明確了目的的情況下,才能在各項xìng能上做出取捨,設計出最適合本國海軍戰術使命的戰艦。

最初的時候,馮承乾就明確提出,“拜仁”級不應該把速度放在首位。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在保證了火力與防護之後,再盡力提高速度。因為“拜仁”級不是以速度見長的戰列巡洋艦,而是用於艦隊決戰的戰列艦,因此火力與防護的重要xìng在速度之上。

可惜的是,馮承乾的主張到了提爾皮茨那裡,並沒得到貫徹。

這也可以理解,在提爾皮茨擔任帝國海軍戰爭大臣的時候,戰列巡洋艦大行其道,速度成為衡量主力艦的首要指標。

結果就是,“拜仁”級在正式開始設計的時候,速度指標提高到了二十六節。

顯然。這是有針對xìng的。

當時,“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建造工作已經啟動,而帝國海軍獲得的情報是,該級戰列艦的設計最高航速為二十五節,僅比同期的戰列巡洋艦低兩節,而且配備了八門十五英寸主炮,而不是英國皇家海軍宣稱的,只配備十門十四英寸主炮。顯然,“拜仁”級的對手就是“伊麗莎白女王”級,因此帝國海軍在制訂“拜仁”級的xìng能指標時,基本上參照了“伊麗莎白女王”級的xìng能。

問題是,有這個必要嗎?

可以說,在基本設計理念上,“伊麗莎白女王”級與“拜仁”級就不一樣。前者在一開始就被當做戰列巡洋艦的加強版,至少費希爾是這麼認為的,在設計上也體現了出來,即在保證速度與火力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增強裝甲防護。後者則是作為戰列艦的加強版,即在保證了火力與防護的基礎上,再提高航速。

很明顯,這種本質上的區別,讓照搬對手的xìng能指標變得很沒必要。

當然,二十六節的最高航速,肯定會對戰艦的其他xìng能造成嚴重影響。

很快,提爾皮茨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如果讓“拜仁”級的速度達到二十六節,又把排水量控制在二萬八千噸以內,並且至少保留八門主炮,防護xìng能甚至不如“伊麗莎白女王”級,比如側舷主裝甲帶只能做到三百一十毫米,裝甲隔艙不到三百毫米,炮塔、炮座與司令塔這些關鍵部位都在三百五十毫米以內。

這樣的防護xìng能,顯然嚴重不足。

結果,提爾皮茨推翻了第一份設計書,也因此耽擱了幾個月。

第二次設計,“拜仁”級才把重點放在了火力與防護上,準確的說是在保證基本火力配製的前提下,優先考慮防護,然後才是速度。按照這個思路,“拜仁”級配備了四座雙聯裝三百八十毫米主炮炮塔,與“伊麗莎白女王”級持平,主裝甲帶的最大厚度高達三百三十毫米,而且採用了最先進的表面滲碳裝甲鋼,實際防護能力比“伊麗莎白女王”級高出了百分之二十。更重要的是,“拜仁”級的主裝甲帶主要防護區域從艦首的A炮塔一直延伸到了艦尾的Z炮塔,覆蓋範圍佔全艦總常的百分之六十。此外,裝甲隔艙的厚度增加到了三百一十毫米,炮塔、炮座與司令塔等關鍵部位的最大裝甲厚度達到了三百五十毫米。難能可貴的是,“拜仁”級還是第一種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到了水平防護的戰列艦,其水平裝甲的厚度為一百六十毫米。

可以說,“拜仁”級的防護,在同時期的戰列艦中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不要說英國的戰列艦,即便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