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戰鬥,政治影響並不大,最多隻算得上協助德軍作戰。別忘了,紅俄的中心在歐洲地區,而不是幅員更加廣闊的亞洲地區,只要紅俄能夠在歐洲戰場上擊敗德軍,就有能力在亞洲戰場上擊敗中**隊,因此中**隊在亞洲戰場上的作戰行動,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牽制住了紅俄的數百萬大軍,為德軍在歐洲戰場上取勝提供了幫助。
可以說,在大陸戰場上,中國陸軍起不到主導角色。
問題是,中國卻在大陸戰場上獲得了最多的好處。用德軍總參謀長曼斯坦因元帥的話來說,中國在晚參戰一年的情況下,獲得了紅俄四分之三的土地,百分之七十的資源,以及數千公里的戰略縱深,而德軍在早參戰一年,在付出了更大的代價之後,獲得的僅僅是難以控制的歐洲部分。
當時,中國當局受到了很大的壓力。
在高層會議上,劉伯恩就多次提出,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對中**隊在其他戰場上的無所作為感到嚴重不滿,多次要求中國開闢新戰場,減輕德軍在其他戰線上的壓力,承擔應盡的義務。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某些將領與政治家眼裡,把大陸戰場排除在外的話,中國所做的貢獻甚至比不上義大利。不管怎麼說,義大利在北非牽制住了大量英軍與美軍,而且是攻佔直布羅陀要塞的主要力量,更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奪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權,切斷了英國到印度的海上航線。
當然,這種觀點肯定有失公允。
要知道,大陸戰場並非中國的主戰場,太平洋戰場才是中**隊的主戰場,而且在這個戰場上,中**隊一直在孤軍奮戰,沒有得到任何盟國的實質性援助與支援,而太平洋戰場又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中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的重大勝利,戰局會變成什麼樣子?
首先,美國肯定不會把主力艦隊部署在太平洋,而是會用在大西洋,與英國皇家海軍聯合之後,獲得絕對的兵力優勢,甚至有機會徹底打垮德意志第二帝國與義大利海軍,讓同盟國集團喪失制海權。如此一來,義大利就不可能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德意聯軍也就不可能在北非戰場上取勝。至於攻佔蘇伊士運河與直布羅陀要塞,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無法對英國造成戰略性打擊。
其次,美國大可以向英國派遣遠征軍,並且以英國為前進基地,在適當的時候反攻歐洲大陸,而德意志第二帝國為此就得在西歐部署足夠多的兵力,並且耗費大量資源修建海岸堡壘。
最後,美國可以把消耗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物資用在歐洲戰場上,增強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打擊力量,從根本上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潛力,甚至透過戰略轟炸摧毀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基礎。
可以說,正是中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佔據了主動權,才使得美國必須以太平洋戰場為重,不敢大舉向歐洲戰場派遣兵力,甚至沒能在大西洋上保持一支規模足夠大的艦隊,使得英國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只是,除了太平洋戰場與大陸戰場,中**隊在其他地方確實無所作為。
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壓力,讓馮承乾也不得不考慮開闢新戰場。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隊開闢新戰場,最大的獲益者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與中國相比,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工業生產效率、科學技術等方面遙遙領先,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有兩個非常大的缺陷,即缺乏足夠多的勞動力、本土資源匱乏。即便把佔領區算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可支配人口總共也不到兩億,而實際可支配勞動力則只有四千萬左右,這兩個數字均不到中國的一半。資源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只有煤炭的儲量能夠滿足戰爭需求,鐵礦石可以透過瑞典獲取,其他的資源幾乎多需要進口,或者需要從佔領區內獲取。顯然,中國基本上不存在資源緊缺的問題,除了天然橡膠等部分資源之外,其他的都能在國內獲取,而且產量足以滿足戰爭需求。
受此影響,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潛力遠不如中國。
事實上,在大戰爆發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與中國的差距就體現了出來,特別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開始向中國提供各種各樣的先進工業技術,幫助中國提高工業生產效率之後,中國的戰爭實力已經大幅度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問題是,打到一九四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國遭受的損失比中國大得多。
根據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官方資料,在戰爭的最初兩年裡,德軍的傷亡總數高達一百三十七萬,而中**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