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已經在東北已經堅持數年艱苦游擊戰爭,幾乎每一支步槍、每一發子彈都要經過浴血戰鬥才能獲得的的總指揮。曾經比任何一個人都希望得到這些只能在抗聯將士心中存在的武器裝備。
總指揮一直在想,自己幾次過江求援,哪怕是得到這些武器數量的十分之一,二路軍當初的情況也許就會好的多。想到這裡,總指揮不由的看著面前這個幾乎整整小了自己一半的年輕人,心中突然升起一絲嫉妒的感覺。
自己當年冒著生命危險,幾次渡江求援都沒有換來的東西,在他手中輕而易舉的便得到了。不僅得到了,而且這個數量甚至還要超過他當初與自己商議這件事時候,定下的初步數量。
但親眼見到下江抗戰局勢扭轉的總指揮,儘管內心中突然升起一絲絲的嫉妒。但他也知道這天上沒有掉餡餅的好事。楊震說的沒有錯,要想人家尊重你,幫助你,必須得給人家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否則,一切都是隻能是妄想。
這世上沒有什麼救世主,所謂的國際主義精神對於國家利益來說,什麼都是虛幻的,只有利益才是最真實的。總指揮儘管不想承認,但現實也明白的告訴他,要不是楊震屢次打敗強大的日本關東軍,佔據了幾乎整個偽滿三江省,改變了江北的東部防線的整體態勢。
又正趕上日軍多次挑釁,以及歐洲戰事的燃起這個絕佳時機。讓江北感覺到扶植抗聯,可以極大的減輕其東部邊境上的軍事壓力,抽出更多的精力應付歐洲的戰局。江北,恐怕連一發子彈也許都不會給的。就像他們當初對抗聯做的那樣。
第二百八十章楊震的思維與眼光
主要事情既然已經商定。剩下的事情也就好解決了。當初在建設兵工廠的時候,楊震就堅持廠房面積要擴大一倍有餘。這個之前明顯給人一種lang費感覺的做法,此時卻是顯示出了作用。至少不用因為北滿冬季無法施工而耽誤機器、裝置的安裝。
楊震急於去幾個分割槽檢查工作,談完與江北的協議事情後,對於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和在根據地內開展九年強制義務教育這兩件事,手頭上明顯有了閒錢,而顯得有些財大氣粗總指揮和李延祿兩個人也沒有絲毫考慮便同意了。
組建生產建設兵團雖然眼前看有些繁瑣,尤其是移民這一塊更是麻煩多多。但好處卻是顯而易見。尤其是在已經做了充足的前期準備前提之下,就算最困難的移民工作,也不會受到太大的阻礙。對這個想法,作為主要負責行政工作的李延祿當場就表示了全力支援。
不僅優先同意配齊地方工作人員,還答應在佳木斯繳獲的六輛法國造履帶拖拉機,以及楊震先期進口的四兩蘇制大馬力拖拉機的基礎之上,在與江北協調一次性進口十六輛大馬力拖拉機交給生產建設兵團使用。並愉快的接受了楊震對於總指揮和自己分別兼任生產建設兵團第一政委兼第一書記,掛職司令員的邀請。
至於九年強制免費義務教育制,總指揮與李延祿兩個人雖然感覺到有一定的壓力,當然主要是財政上的。但對於楊震的這個想法,卻是是大加讚賞。尤其李延祿,連連稱讚楊震有眼光,看得遠。知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乃是國之根本的道理。雖然會帶來一定的壓力,但有了楊震在財政上的爽快,並非是什麼解決不了太大的難題。
李延祿不僅對楊震這個想法很讚賞,並當場表態從江北貸款中剩餘的部分中,優先劃撥五萬盧布,作為啟動資金。楊震此次帶來的十萬偽滿幣和五萬日元,也一次性全部投入進去。今後,除了軍事所需之外,教育資金優先劃撥。
李延祿誇獎的話,讓楊震多少有些臉紅的同時,心中也暗自豎起了大拇指。俗話說站多高,望多遠。到底是總攬全域性的人物,眼光到底是不一樣,一下子就看到了點子上。不說別的單單就這份胸襟和氣度,就不是自己能夠相提並論的。
只是事後的發展讓當了甩手掌櫃的,將此事全權交給軍區政委李延平負責的楊震也有一些始料不及。尤其是總指揮與李延祿投入精力之大,更是讓楊震事先沒有想到的。除了數學課本依舊保持著偽滿使用的教材,只做適當的增減外,語文課本則全是總指揮與李延祿兩個人百忙之中抽空親自編撰的。
除了一些基礎啟蒙的三字經、千字文之外,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教程之中則編入了不少專門從延安空運來的中央領袖的著作精選片段,像那篇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精華部分,就被選入了高中一級的教材之中。
至於外語教學,在楊震的堅持之下采取自願的原則,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