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決策。在他看來,這個時候第五師團最佳的作用,更多的是威懾而不是實際投入到一線。如果將第五師團投向林西戰場,那麼等於實際上給在通遼一線的抗聯開啟一條南下熱河的通道。
眼下熱河境內的挺進軍已經讓熱河獨立守備隊難以支撐,沒有華北派遣軍的配合,恐怕熱河全境已丟失。如果抗聯在熱河在增加部分兵力,熱河守軍將更加難以支撐。而丟掉了熱河,抗聯就等於打通與關內的直接聯絡。
一旦讓他們獲得關內充足的人力補充,大規模的擴編實力,迅速的膨脹起來。這對於關東軍來說,才是滅頂之災。既然兵員,已經成為阻止抗聯壯大的最關鍵的問題,那麼關東軍在總體戰略上,完全可以從這方面著手。
那麼他們佔領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對關東軍也就越有利。關東軍不是多次吃過這方面的虧了嗎?現在風水輪流轉,對於關東軍來說不見得是壞事。而且抗聯佔領西滿地區,需要的不單單是駐軍,還有百餘萬老百姓需要養活。
而這百餘萬老百姓之中,還有幾十萬是不會種耕種,只會遊牧生活,但是卻是需要吃糧食,還有穿衣服。同時關東軍可以有大量文章可做,在抗聯控制區內部做一些文章,讓他們自亂陣腳的蒙古族。外蒙不是一直對內蒙地區有野心嗎?這都是關東軍可以插手的地方。
關東軍只要控制住人力資源豐富的南滿和吉林中部地區,以及對整個熱河境內嚴密的封鎖,堵住其南下的道路,不讓他們打通與關內的聯絡。那麼對於關東軍來說,當抗聯手伸到極致,內部也出現不穩的時候,就是關東軍最佳的實際。
這是從戰略角度考慮,其餘眼下的戰場上,抗聯如果將一直暗中潛藏的兩個師,以及從東滿戰場調過來的兵力,全部投入到通遼至梨樹一線,那麼通遼的抗聯機械化部隊騰出手來,隨時可以或是向南直插北寧鐵路,或是向東插向中長鐵路。
一旦自己判斷被印證,那麼出現在通遼、梨樹、科爾沁左翼中旗、後旗,甚至是梨樹和康平一線的抗聯部隊,需要幾個師團來攔截?幾百輛有著空中支援的坦克和裝甲車,外加大量重炮部隊組成的裝甲叢集。關東軍現在有這麼多的兵力和裝備,來全線攔截和攻擊嗎?
通遼向東、向南,甚至是向北,可都是一馬平川的松遼平原。這種地形之下,面對敵軍的坦克衝擊,關東軍需要集中多少兵力,才能在戰場取得優勢?誰敢保證,眼下投入戰場的兵力和火力,已經足夠了?
至於在通遼一線身後孤軍深入的十八師團,吉本貞一更是認為現在必須立即撤回。如果再不撤回的話,按照現在的戰場局面,一旦其陷入四面合圍,關東軍甚至連救援的兵力都抽調不出來。此戰關東軍損失已經夠多了,就不要再增加一個十八師團了。
現在抗聯從新京一線抽調兵力向西撲向十八師團側翼,再加上抗聯在十八師團周邊部署的阻擊部隊,以及大量的炮兵和航空兵組成的火網,十八師團現在自保已經出現問題。而一旦通遼地區已經擺出北進態勢的抗聯抽調部分裝甲叢集北上,十八師團將處於被合圍的境地。
別看抗聯可以從新京戰場抽調兵力用到西線,圍攻十八師團。但是關東軍,卻無法一樣從新京戰場上抽調兵力西進支援十八師團。原因很簡單就是抗聯一直暗中潛伏的兩個師的兵力始終不露面,搞的關東軍在新京相當投鼠忌器。
就算沒有這兩個隨時可以威脅新京的師,但抗聯在新京戰場上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兵力,目前還足以對新京方向給予相當大的壓力。從眼下十八師團周邊的情況來看,如果關東軍想要從新京戰場上,就近抽調兵力支援十八師團,這抽調的兵力至少需要兩個聯隊。
而抽調出兩個聯隊的兵力對新京戰場來說,將會毀滅性的。通遼現在已經失守,那裡騰出手來的抗聯,會不會以坦克叢集為先導,直插中長鐵路沿線,這誰又能保證?中長鐵路沿線原來準備用於新京戰場預備隊的師團,現在為了保證中長鐵路的安全,誰又敢調往其他的方向?
新京對關東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家可以不攻,可關東軍卻是不能不守。抗聯可以在新京只留下一部分兵力牽制,但是關東軍卻就是不敢從新京抽調一兵一卒,調往任何的戰場。當面的抗聯恐怕也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敢如此的放手施為。
關東軍哪怕早就明知道,人家有意擺出這個陣型,對新京的攻勢,只是整個戰場上佯攻的一部分,卻就是無可奈何。因為抗聯在新京戰場上擺出的一溜大口徑重炮,鬼知道他們會不會在他們認為需要或是合適的時候,將他們的佯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