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1部分(2 / 4)

小說:抗日之我為戰神 作者:想聊

是以下轄四個T三四坦克連,兩個BT快速坦克連。裝甲五旅,則是裝備抗聯自己生產的兩個T三四坦克連,外加四個美製M三輕型坦克連。該旅的裝備雖是混編,但還是以美製為主。

原計劃這個旅,裝備的都是美國坦克。但因為美國人提供的中型坦克,作為交換籌碼被交換給蘇聯人。抗聯自己生產的T三四坦克數量又不足,所以只配備了兩個連為中型裝備,其餘的裝備還是以美製坦克為主。

至於裝甲一旅和二旅,一個清一色的是德制三號坦克。另外一個則是英制十字軍巡洋坦克兩個連,丘吉爾步兵坦克四個連。這兩個連的丘吉爾步兵坦克,是蘇聯人在四三年初,從自己部隊中撤裝下來,轉交給中國同志的,屬於額外贈送到是罕見的沒有收費。

一向斤斤計較的蘇聯人,此次這麼大方原因是這批英制丘吉爾步兵坦克,讓他們實在無法忍受。在氣候炎熱、地勢平坦,以沙漠為主的北非或是西歐平原,這種坦克也許會發揮很大的威力。但是在泥濘的東線,比瑪蒂爾達二還複雜的行走機構,卻是讓蘇軍吃足了苦頭。

在美軍開始提供M三、M四中型坦克數量逐步開始增加,以及自己的T三四坦克產量越來越高後。這批在蘇軍之中極為不受歡迎的英制坦克,連同瑪蒂爾達二型坦克,大部分便退出了一線戰鬥。

在英制瓦倫丁步兵坦克數量足夠後,蘇聯人乾脆將這兩種坦克,都轉手給了抗聯。四三年初,蘇聯人轉交給了抗聯六十輛,以替換美援的M三中型坦克。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對於這種坦克實在已經忍無可忍的蘇聯人,乾脆將倖存的五十多餘輛也全部轉交給了抗聯。

這批坦克蘇聯人不喜歡,抗聯也一樣不喜歡。行走裝置不適應蘇聯的地形,更不適應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地形。而且坦克採取小直徑負重輪,是整個二戰之中坦克之中最獨特的。好處很明顯,易於生產不說,被擊毀一兩個也不耽誤行走能力。

但壞處也明顯,過小的負重輪懸掛行程太小,越野舒適性差到了極點。儘管時速極慢,二十公里的時速與馬爾蒂達二一個樣子。但是一百公里跑下來,裡面的駕駛員幾乎都快散架子了。在越野的時候,甚至比一向以人機功能差著稱的蘇制坦克還要人命。

可這個傢伙比瑪蒂爾達二型坦克,還要厚實多的裝甲,又讓人感覺到不用可惜。這種坦克對於抗聯來說,整個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不過幾經考慮,最終還是將這些坦克與十字軍坦克編成了一個裝甲旅。

好在這種自量產開始一直到整個二戰結束,始終是英軍主要步兵坦克的蘇軍眼中的垃圾,英國人只援助給了蘇聯人三百多輛。除了這一百多輛,剩餘的都在斯大林格勒,以及庫爾斯克戰役之中打光。

蘇聯人轉過來的數量並不是太多,倒也免得抗聯更加的頭疼。否則扔是捨不得,畢竟抗聯自身的坦克生產,才剛剛的開始。可不扔,用著簡直太他媽的遭罪了,蘇軍裝甲兵曾經經歷過的噩夢,對於抗聯來說也是一樣的。甚至因為維修保養能力更差,噩夢還要長遠的多。

不過不管這些裝甲旅的裝備,有這樣或是那樣的缺點。但在楊震的堅持之下,在蘇聯提供的大批德制坦克抵達,以及美製M三輕型坦克抵達之後,楊震堅持沒有擴充裝甲師的數量。而是採取了以輕便旅為主要編制,與步兵師調整的初衷是一樣的。

日軍缺乏大規模的坦克部隊,裝甲師的編制至少現在對於抗聯來說過於笨重,也沒有那麼大的需要。相對靈活得多的裝甲旅編制,還是成了抗聯坦克部隊編制的首選。僅有的兩個裝甲師,是為了對抗日軍可能會成立的坦克師團做準備的。

不過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戰役結束之前,各方面轉交的坦克數量不足,有限的坦克還要補充之前戰損。抗聯新組建的裝甲旅,大部分還都是一個空架子。裝備的重點,還是要保證兩個裝甲師,以及裝甲第一、第二旅的完整。

新編成的每個旅,只有部分已經退出一線的蘇制T二六坦克作為訓練使用。但隨著美英兩國提供的坦克陸續抵達,以及斯大林格勒、南高加索戰役結束之後,蘇軍轉交過來的大批德國坦克,這些裝甲旅到四三年中血肉才逐漸豐滿起來。

不過在整個四二下半年以及四三年上半年,美英兩國提供的坦克,還是以美製M三輕型坦克,英制馬爾蒂達二、十字軍、盟約者坦克為主。而那些慢吞吞的馬爾蒂達二型坦克,儘管防禦力超級牛。

但是這種優點不多,滿身缺點的坦克,只能編製成獨立坦克團使用。在戰時配備給正面突破的步兵師,作為突破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