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普魯士全力建設戰略性的鐵路網,獲得了極大的內線機動性,並最終透過普奧戰爭(1866年)、普法戰爭(1870~1871年)的接連勝利,奠定了德意志統一的基石。
就在大清國忙於鎮壓太平天國之際,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也爆發了內戰(1861~1865年),鐵路的戰略價值在後一場內戰中,同樣得到了全面證明。
於是,以鐵路的出現和戰略性運用為標誌,一個新的軍事時代來臨了。由於鐵路賦予的高機動性,使得軍隊能夠六倍於拿破崙時代(即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行軍速度前進,而鐵路不能修到海上,所以空間廣闊的大陸性國家從中得到的好處,遠遠超過了海洋性國家。
對於內憂外患的清王朝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福音。可惜,這個福音卻根本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大清國內的廟堂之上,多是追名逐利之徒,民間雖有一些睿智之士,但人微言輕,難以“上達天聽”。總而言之,長期的閉關鎖國之後,一個空有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真正能夠洞察世界軍事大勢鉅變的,只能說是鳳毛麟角。
“馬拉火車”演鬧劇
大清國的第一條鐵路是英國商人修建的,時間是1865年(同治四年)。一個為了攬生意的英國商人杜蘭德,在北京宣武門外鋪了一條約05公里長的展覽鐵路,做起現場實物廣告。
用今天的眼光看,這次宣傳真是太成功了,因為那火車隆隆的轟鳴聲,攪動的是整個北京城的神經。只不過,其達到的效果跟杜蘭德的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