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有德行、有名望的重臣才會在死後得到這個諡號。例如宋代的范仲淹,諡號也是文正。清朝時,另外一個重臣劉統勳,也就是劉羅鍋的父親,也是諡號文正。
“曾國藩其人,可諡文正!”慈禧太后聽明白了,“不愧一個正字!堪為國朝表率。”
“是!”恭王又說,“如何加恩曾某的子孫,等查報了再行請旨。”
“這是不忙的,此外除了諡法,這哀榮呢?”
“臣等以為,二等公進一等公。”
大清的爵位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晉朝的宗王官於京師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沒有爵土。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 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
異姓功臣爵位當然是封給異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公侯伯子男又分三等,曾國藩正是二等公,而左宗棠是一等公,為漢臣之首。
“如此太過簡薄了,論功勞,曾國藩說起來,再造乾坤也不為過,”慈禧太后說道,“若無曾國藩之團練,如今怕是已經是南北朝,焉有中國混元一統之興旺景象,興辦洋務,大興東南百業。文治武功都是了得,若是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