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的專家學者們在。
對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有了幾乎是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自己的飛機,宋哲武內心十分欣喜,不過宋哲武還是強忍住要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新飛機的強烈的衝動。
宋哲武很清楚,在飛機的設計製造方面,和巴yù藻這些專家們相比,自己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mén外漢。根據他自己前世的記憶,在先進理念和飛機發展方向上,給這些專家們提出一些指導建議還行,甚至在某些技術環節上,提供一些先進的改進方法,也還是可以的。不過,在他有限的記憶裡,現在已經沒有多少關於飛機方面的東西了,他即使是去了,也幫不上什麼忙。
經過改擴建的飛機制造廠,現在已經是具備中等規模的比較先進的工廠了,如果正式投產,按照王助的估計,大概可以月產十架左右,以後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生產工藝的理順,以及飛機的所有部件都實現國產化,應該還能再提高百分之五十的產量。
雖然這個產量遠遠低於宋哲武的要求和需要,可是他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要建設大型飛機制造廠,不僅需要大量的裝置,還需要大量的有著一定經驗的熟練的技術工人,可那還需要時間。
現在,如果沒有王動和李如娟聘請回來的來自歐美的工程技術人員和華僑工程技術人員和熟練技工們,由他們幫助培訓和參與實際生產cào作,不要說月產十架飛機,就是五架也不可能。至少技術高超,能熟練cào控機chuáng加工高質量零部件的技工,他現在就沒有多少。
而飛機xìng能的好壞,跟構成飛機的所有部件的加工工藝有著極大的關係,有圖紙是一回事,製造出來又是一回事,甚至按照同一套圖紙製造出來的飛機,不同國家,甚至不同的廠家也多少有一些區別。
在沒有數控機chuáng的今天,飛機零部件質量和加工jīng度的高低,完全取決與加工這些零部件的技工們的技術水平。這事確實是急不得的。
不過,好在在質量和速度上,宋哲武和巴yù藻等人取得了共識,那就是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損失了生產製造速度,也一定要保證質量,這是關係到飛行員生命安全的大事情。
當然,宋哲武現在不會,或者說他也沒有向的工人那樣jīng益求jīng的本錢,他倒是不會要求要盡善盡美的。在飛機制造方面,甚至在其它武器裝備製造上,還是要在保證xìng能的基礎上力求簡化。
同航空研究院一樣,郭文淵的機械裝置研究院也拿出了最新型的坦克樣車,在越野能力、火力、靈活xìng等方面,比原先那輛樣車,在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這輛坦克,宋哲武是去看過的,這輛樣車跟二戰中的蘇軍著名的T…34十分相似。最喜人的是,這輛坦克竟然還實現了部分液壓傳動。
現在唯一不足的就是坦克炮和防護裝甲鋼還是不過關。
宋哲武發現,他還是有些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的技術力量還是太薄弱了,雖然有了裝甲鋼的技術專利,可是試製出來的裝甲鋼的質量還是不如進口的,看來要研製出合格的坦克炮和裝甲鋼不是短時間內能做到的。
再有就是坦克發動機的問題了。王動已經研製出一款新型號的大功率柴油發動機,使全重35噸的這輛坦克越野時速竟然達到了驚人的50公里。只不過這款新型號的柴油發動機技術狀態還有些不穩定,經常熄火不說,個別部件使用壽命也不高,王動正在抓緊時間研究改進。
汽車製造廠的成果最為顯著,宋哲武欽定的“鐵馬”、“彪馬”、“悍馬”三款卡車和“幼虎”吉普都已經實現了量產。其中“鐵馬”和“悍馬”產量較少,現在每月各為二十輛。
這倒不是生產技術原因,因為生產裝置基本上整體買來的八成新的,技術上也處於當今國外先進水平,問題是出在管理技術上。
雖然1913年福特公司就率先設立了流水線,可是這種先進的生產方式並沒有被廣為採用,王動買回來的這家汽車廠就是這樣。不過,即使是這樣,汽車廠的產量也要比這個產量大數倍,現在這個產量是被簫國棟有意限制的結果。
原因是,“鐵馬”牌卡車載重能力只有2噸,因為它不是作為越野車設計的,車體結構也較單薄,不能作為軍用車輛使用。而矮壯敦實的“悍馬”是專為拖曳重炮設計的。現在的問題是,宋哲武的部隊裡100mm以上口徑的重炮很少,暫時並不急需數量眾多的這種卡車。
只是,為了不斷改進提高汽車xìng能,積累設計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