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2 / 4)

小說:1926之崛起 作者:京文

是閻錫山在2月。日號日復蔣的號電中,不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再次強調了“三全大會的合法性問題。對實施編遣提出了“交兵於黨”的意見:

“奉讀皓電”惶恐無似!錫山追隨鈞座。共生死患難者,有年矣?山自處如何,對鈞座如何,挑國家如何,鈞座均知之。諒我罪我,錫山決不願以一言一字,致煩鈞聽。惟對於黨國安危大計,一得之愚。不忍緘默。截亂不如止亂,必須能止亂,戟亂始有結果?

“若不能止亂,一味戧亂,亂終無戟了之一日。錫山所見如此,全體大會為黨國最高機關,不可貽人以口實;若有貽人口實之處,必須設法消除。止亂有方,戧亂始有果。至於編遣,固為當務之急。

“惟黨國是以黨為主體,個人中心之武力,是黨國之障礙,應一齊交還於黨,再實行編遣。否則鈞座編遣之苦衷。反不能使人諒解。而事實上亦窒礙難行也。此錫山不憚忌諱,敢陳鈞座者。區區之意,純,為黨國久遠計耳。深望鈞座於此兩點,有所指正,閻錫山無不竭誠接受也。若謂閻錫山別有辜負鈞座之謀。於津浦、平漢準備軍事,純系挑撥離間者是言,祈勿輕信,是為至禱”。

感謝教授和飄渺雲書友的月票!

第三百零八章 中原大戰 論戰(二)

品為地方實力派的代表。()閻錫山自然不肯吃癟。召集胃謀懵嘖人研究了一宿,最後由賈景德執筆。擬就了一封回擊電文。

在2月日元日閻錫山回覆蔣介石的元電中,針對蔣的文電。逐條予以反駁:

“惟思治國之道,重在止亂,不重在戧亂。且能止亂,欺亂才有結果。不能止亂而一味戟亂,亂終無欺了之一日。謹將鈞座見商者。分別答覆於下:革命為義務非為權利,權利自當犧牲,義務不容譚卸。錫山以為今日非革命與不革命的問題,是革命的力量互相殘殺與整個團結的問題。今日所開除通輯的黨員,何者非盡力國民革命的分子?今日所討伐作戰之軍隊,何者非盡力國民革命之軍人?

閻錫山的電文首先再次強調止亂勝於截亂,指責蔣介石沒有能力止亂,而只會一味戟亂,導致國家紛亂不止,國無寧日。對於蔣介石提出的權利和義務問題,閻錫山和他的幕僚們覺得還是不在這上面糾纏為好。這是因為。蔣介石佔著國民政府主席的大個,再到一名份上居於優勢,閻錫山作為地方勢力無論怎麼說都是以下犯上的作亂。

所以,對於這叮。問題只是一筆帶過,轉而指責蔣介石黨同伐異。誅鋤異己上。質問蔣介石。“現在開除通輯的黨員,哪一個不是盡力國民革命的人?被蔣介石討伐的軍隊,又有哪一個不是盡力國民革命的軍人?,

接著,電文又寫道:“革命的黨員破裂,蘆命的軍人殘殺。非特革命救國不易,革命成功亦難。至雲因反動派謀叛不已,而輕棄黨國賦與之重責,以張若輩之氣焰小是乃獎亂助爭,與禮讓為國之旨適得其反。山意當開編遣會議之際。大眾一德一心,毫無疑義。因黨務財政致起戎端。一處發難,眾處響應,賢者之責備集於鈞座之身,並及於山。錫山以為山隨鈞座暫卸仔肩。使攻擊者無其目標,反動者無所籍口。無目標無籍口,當然無人附和,是滅其氣焰,是止亂,是息爭,非獎亂。非助爭也。

這一段是把國民黨分裂,地方勢力反對中央的責任都推到蔣介石的頭上。尤其是“賢者之責備集於鈞座之身,並及於山更是告訴蔣介石。你不聽勸諫,一意孤行。讓國內輿論群起攻伐,我閻錫山跟著你也受到不少連累,我在不跟你混了。你蔣中正只有下臺一途。這樣攻擊你的人就找不到目標,自然也就沒有了動亂的原因。

然後有寫道:“否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張其氣焰,亂不能止,爭不能息也。至憑籍武力謀危黨國者,舍以武力裁製之外。更有何術以實現和平之目的?山意彼以憑籍武力維護黨國為口實者,我輩能以武力盡平之乎?亦正不必以武力盡平之也。且今日所謂憑籍武力以謀危黨國者,皆昔日努力黨國革命之軍人也。何乃前正而後邪若是之相懸耶?願鈞座安其心而杜其口。山以為必能化險為夷也

在這一段指出,你蔣中正所說的“憑籍武力以謀危黨國的人,過去可都是努力與國民革命的國民革命軍。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現在要和你對著年呢?你蔣中正可要好好想一下。

不過。閻錫山畢竟也是討伐過唐生智的人,雖然那是聽從蔣介石的命令。可至少他也算是一個幫兇,閻錫山覺得這一點鑰匙沒有個交待,十分“不好意思”

於是接著又寫道:“至錫山之討伐改組派,以其仍走破碎黨的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