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2 / 4)

小說:魏延的種子三國 作者:京文

那一世的曹操,雖然一開始也是這樣的局,但袁紹開始跟曹操關係是比較好的,劉表那邊也沒有北上的打算,曹操在197年、198年的時候只需要把呂布掃平就行了。

可魏延不行,袁紹會因為曹操被魏延打敗的原因起兵為曹操出氣(此時表面上袁紹曹操還是盟友),劉表跟魏延的關係已經是不共戴天,魏延的重鎮義陽新城距離襄陽不到五百里,南陽郡、義陽郡都是從劉表身上割下的肉,劉表不把魏延消滅,他寢食難安,而呂布、袁術又有可能像那一世那樣聯手對付取代了曹操位置的魏延。

到時候,魏延是三面受敵,情況比當年曹操面對的要糟糕得多!

魯肅的話提醒了魏延,魏延便道:“那就接旨吧!”

過不多久,魏延聞到一股濃郁的香味。

隨後,荀單人獨騎,昂首而來。

魏延這才想起來,荀性喜香,常將衣服薰香,若去他人家坐一下,坐處三日有香氣,因其生前擔任“尚書令”,所以被人尊稱“荀令君”,所以留下了一個“留香荀令”的美談。

此人看起來是白面書生,十分文弱,但魏延並沒有因此小看他。

荀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謀士,放眼三國,只有諸葛亮之於劉備可比,劉備無諸葛,無法跟操孫鼎足三分,曹操無荀,也不能一統北方。

三年前的興平元年,是曹操一生最悲慘的一年,便是後來赤壁慘敗也沒有那麼狼狽,那一年,曹操的父親曹嵩及其一家老小全被陶謙手下大將張所殺,曹操痛心疾首,親自率領軍隊前往徐州報仇,不料前方戰事還沒個結果,後方兗州他最信賴的朋友張邈和心腹謀士陳宮竟聯合呂布一起背叛了他。曹操大軍在外,留守兵少,督將大吏又多與張、陳二人同謀,一時間兗州諸城皆聞風而叛,眼看曹操便要落入腹背受敵,無家可歸的境地,卻是年輕文弱的荀挽狂瀾於既倒,馳召夏侯,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終使情勢安定下來。

可是局勢稍定,豫州刺史郭貢便帶數萬大軍兵臨城下。傳言郭貢與呂布同謀,城破人亡便在眼前,眾人皆驚恐萬分,惟有荀鎮定自若,郭貢請荀出城相見,荀凜然無懼,隻身出城會見郭貢,郭貢見荀談笑從容,沒有半分懼色,心知鄄城難以攻奪,不日便退了兵。

關羽單刀赴會被贊其至勇,而荀不會武功,但是他謙雅言談之間的勇決果毅,卻是千千萬萬的虎賁驍將也難以企及,真可謂“智者無惑,勇者無懼”。

雖然荀比曹操小七歲,但曹操卻將他視為師長,敬重有加。兩人關係,可以用鍾繇的一句話來概括:“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諮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

曹操麾下謀士如雨,機變無方者不乏其人,曹操與他們君臣相處得也非常融洽,但其他謀士再如何智計百出,也只是“受命而行”,出謀劃策,惟有荀不同,在荀面前,曹操恭謹謙卑得像個向老師求教的弟子,雖然常年征戰在外,但無論軍國大事,必寫信向後方的荀請教。

荀就像個神人,他能清晰預見事情的結果,他能在一個人最勢盛的時候睹見他的敗亡,亦能在一個人籍籍無名的時候預見他未來的輝煌,他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卻不絕不袖手旁觀,而是指引著曹魏集團順勢而為,終而統一北方。

自曹操迎奉漢獻帝后,引起袁紹的不滿,時袁紹雄居北方,曹操則東憂呂布,南拒張繡。曹操南征張繡,大敗而歸,袁紹則更加驕矜溢,寫信給曹操,辭語驕慢。曹操閱後大怒,將袁紹書信讓荀觀看,說:“現在準備討伐不義,但力量無法與之匹敵,該怎麼辦?”

荀說:“自古以來較量於成敗場上的,如果真有才能,縱然弱小,也必將變得強盛;如果是庸人,縱然強大,也會變得弱小。劉邦、項羽的存亡,足以可以使人明白這個道理。現今與您爭天下的人,只有袁紹了。袁紹這人貌似寬容而內心狹窄,任用人才卻疑心太重,您明正通達,不拘小節,唯才是舉,唯才是用,這在度量上勝過袁紹;袁紹遇事遲疑猶豫,少有決斷,往往錯過良機,您卻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不拘成規,這在謀略上勝過袁紹;袁紹軍紀不嚴,法令不能確立,士兵雖多,卻不能巧為任用,您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士兵雖少,卻都奮戰效死,這在用兵上勝過袁紹;袁紹憑其名門貴族,裝模作樣,耍小技而博取名譽,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者大多歸附於他,您以仁愛之心待人,推誠相見,不求虛榮,行為謹嚴克己,而在獎勵有功之人時無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誠正直、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