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實效計程車人都願為您效勞,這在德行上勝過袁紹。憑藉這四方面的優勢輔佐天子,扶持正義,征伐叛逆,誰敢不從?袁紹強大又有何用?”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曹軍一開始處在劣勢,糧草耗盡不說,士兵也有離散,曹操信心動搖,荀寫信堅定曹操的信心,曹操採納其建議,堅守待機,以奇兵襲烏巢殲滅袁軍7萬餘人,袁紹剩餘的部隊倉皇而逃,從此一蹶不振,此戰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曹操由衷地說道:“天下之定,之功也”。
建安七年,袁紹因兵敗慚憤,嘔血而亡,子承父業,他的兒子們繼續加入到這場爭奪天下的角逐中,後來有人對曹操說:“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曹操將要從之,荀卻反對,曹操也就聽從了荀的話。
最難能可貴的是,荀不但謀略絕世,功高無儔,品行更是潔白清皓如梅上初雪。群雄逐鹿,多少人打著匡扶“興復漢室”的幌子,實則做了些禍害蒼生的事。荀不同,他一心“匡扶漢室”以仁義為先,將一團亂的局勢處理得清清楚楚的,站在仁與義的地位上,堅守著作為謀士的操守。“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就對君子作出了很完美的詮釋,何為君子?光有一身膽識和謀略還不足以稱之為君子,懷著一顆仁者之心,救濟蒼天匡扶君主,使天下重歸和平,讓大漢王朝延續下去,這是荀的理想,這是君子的最高境界,站在最高境界的荀令君,當然是君子。
“魏將軍……彼時將軍三面環敵,只恐不日將重蹈曹公覆轍!”荀對魏延侃侃而談,完全是站在魏延的角度上,講魏延如果擊敗曹操之後對魏延自身的影響,跟魏延、魯肅憂慮的一樣,可以說,荀的話正中魏延下懷。
魏延稍微思量,便對荀道:“荀令君所言極是,我願意跟曹操化干戈為玉帛,再度締結抗袁同盟,只是曹操之前背信棄義擅自背盟,很讓我大失所望,這次,我要他把曹丕、曹植、曹彰、卞夫人、環夫人、尹夫人全都送來,還有倚天劍、爪黃飛電,我方才願意罷兵並與他結盟!”
第303章 【曹操的老婆們】
荀聽到魏延開出的條件,臉色微微一變,但他並沒有馬上露出怒色,而是反問道:“當年,曹公欲將家屬送到袁紹處,卻被程昱勸阻,不知道魏將軍可知道此事?”
魏延想了一下,搖搖頭:“不知道。”
荀便道:“那我跟魏將軍講一下。”
三年前,曹操在濮陽與魏延交戰,數次交鋒不利,當時正好趕上大蝗災,雙方糧食極度匱乏,就各自引兵退去。這個時候,袁紹派人前來,提議和曹操聯合,並提出讓曹操把家搬到袁紹佔據的鄴城去住。曹操新丟了兗州,軍中糧食也吃盡了,於是打算應允袁紹。程昱出使回來正好遇上這件事,在曹操接見他的時候,程昱藉機問道:“我私下聽說將軍想要遣送家屬到鄴城,要和袁紹連和,真有這事兒嗎?”曹操說是。程昱說:“我看哪,將軍您大概是事到臨頭被嚇壞了吧!要不為什麼會考慮得這麼不深遠呢!像袁紹這人,他據有燕趙廣闊的土地,有吞併天下的雄心,但他的智慧謀略卻不能使他成功。將軍您自己掂量掂量,您能居於袁紹之下嗎?將軍以您龍虎一樣的聲威,能像韓信、彭越一樣甘願聽從他人調遣嗎?現在兗州雖然殘破,但還有三座城池,能征慣戰的勇士,也不下萬人。以將軍的神威武略,再將荀和我程昱等人重用起來,霸王的大業就可以成就了,希望將軍您重新考慮一下。”曹操於是終止了這一計劃。
荀說這個故事,用意很明顯,就是表明曹操是絕對不可能送質子給曹操,絕對不可能屈居魏延之下的,過去曹操不屈從袁紹,現在也不可能屈從魏延。
魏延搖搖頭,朗聲笑道:“文若先生誤會了,我並非是要曹公送質子,而是要跟曹公換人,我軍現在擒獲了夏侯淵、曹洪、郭嘉、李典四人,另外還有好幾個將領的屍首,還有數以萬計的俘虜。這些我都可以交還給曹公,只希望曹公把這些妻兒全都交給在下,只有那樣,我才能在南征荊州劉表時不用擔心曹操背後捅我一刀!”
他非常清楚,夏侯淵、曹洪、郭嘉、李典以及那一萬多精壯俘虜對曹操會有多麼重要,沒有那些人,曹操甚至連魏延都未必能打得過,更別說對付袁紹了。
一方面是自己的三個夫人、三個兒子,一方面是自己的愛將和士卒,孰輕孰重,如果讓魏延來選,他必定會選擇妻兒,對曹操、劉備來說,他們很好掂量。
而且,魏延在此之前已經有過對鄒夫人秋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