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其折磨女性的歷史。婦女們自覺在自己的胴體上構築了嚴嚴密密的堡壘,用幾乎是殘酷的手法,把自己的身體,用重重的布條勒起來,很多女士因此而導致肋骨骨折、流產、內臟移位等。這種被女性自覺地帶上的“刑具”,竟被當時的媒體稱為“舒適的工藝”。幾個世紀裡,緊身胸衣把婦女變成了舉止優雅的奴隸。 20世紀初,新女性掀起時裝新潮,內衣的位置以長於臀圍線以下10~40厘米為宜。伴隨彈性織物在服裝中的廣泛應用,內衣變得越來越舒適易穿。1916年,尼龍的發明標誌了女性內衣從此分為長身胸罩與腰箍,現代內衣時代已來臨。到了1922年,胸罩終於被普及,這是一次真正的解放。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女性內衣產生重大影響,戰爭過後,女性們以男孩的形象來打扮自己。各種不同的內衣開始出現,有組合式的,也有單件的。除了追求男孩式的外表外,女士們還選擇那些能表現女性柔美的內衣。這是一些輕盈、懸垂式的內衣,其顏色有粉紅、黃、藍灰、翡翠、紫、橘、緋紅以及黑色等,但只是短暫流行。新設計的代表作是緊身褲,廣告稱之為“與無袖襯衫、短襯褲、胸衣和女短袖襯衫一樣,能使身材自然柔美、挺立苗條,為新時代時裝所必須”。這些內衣多用棉織品、絲質針織物和襯墊製作。 20世紀30年代的胸衣大部分已經不用鑲邊和撐骨,人造纖維技術的進步促成了兩種材料的出現:一種是在1929年由鄧祿普橡膠公司(Dunlop Rubber Company)研製的雙向拉伸的鬆緊帶,另一種是在1930年由考脫爾茲(Courtaulds)公司研製出的人造絲。用這些材料製成的胸衣又輕又有彈性,既能保持女性體形又不會傷害身體。 好萊塢明星引導了20世紀30年代追求苗條、柔雅以及曲線美的時尚。女士們對銀幕上的“性感女神”極為崇拜,並模仿這些女明星們的化妝和著裝,例如葛莉塔·嘉寶(Greta Garbo)、馬琳·帝特里奇(Marlene Dietrich)、珍·哈羅(Jean Harlow)、梅伊·韋斯特(Mae West)以及瓊·克拉福(Joan Crawford)等。美國和法國的服裝設計師們應用能貼著身體的、顯示性感線條的、柔軟而優美的緞子和雙縐面料,為好萊塢明星們,也為富裕的、上流社會的顧客設計和提供她們所渴望的服裝。法國設計師瑪代賴·維奧奈特(Madeleine Vionnet)推出的“斜裁”(交叉穿過自然紋理剪裁面料)特別能發揮這方面的作用。它創造了細長外形的內衣,滑過臀部和腰部,隔開雙|乳,使胸部線條成為時髦的重點。 為了展現身材苗條的美感,一種新型的內衣成為了必需品。這種新型內衣大多采用了新的人造纖維,從人造絲到彈性網狀材料。它們雖然都很實用,但又過於單調,因為,為了保持線條的流暢,裝飾就需限制到最少量。英國“時尚”雜誌刊載的實用性內衣,使女性顯得沒有生氣。一些隨意的裝飾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於是同意這種觀點的人們傾向於使用世紀初的羅曼蒂克式的內衣。 30年代後期,美國杜邦公司註冊了第一個尼龍專利。尼龍纖維質輕、強度高、柔軟,並能織出不同重量的紗線,其織物不需熨燙,掛起來可以很快地晾乾,它是製作|乳罩的理想材料,不久後人們就發現,在所有內衣中都有尼龍的痕跡。1939年巴黎春季博覽會上,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內衣:新的漏沙瓶式的身形,收小腰部,突出胸部和臀部。但是世界形勢的發展壓制了時裝的發展,就在這一年,隨著二次大戰的爆發,世界又陷入了危機之中。幾乎是在十年之後,這樣的時裝才再次浮出水面。 二戰導致經濟衰弱、物質缺乏,內衣成了奢侈品,導致胸衣無論在功能和款式上都帶有功利主義色彩。1945年戰爭結束,雖然隨後的幾年仍執行著戰時的配給制,但歐洲的女士們又開始渴望展現女性魅力。克里斯汀·迪奧於1947年在巴黎釋出了獻給這些女性們的“迪奧新風格”,英國《圖片時報》評語是:“不再有慵懶的肩膀,而是緊束的腰帶和臀部墊襯的寬大的裙子……這些服裝只能是巴黎製造,因為只有巴黎才敢進行這種大膽的嘗試。” “迪奧新風格”款式的關鍵是它腰上的細小“腰帶”,這當初是由馬斯爾·魯採斯(Marcel Rochas)於1945年設計的一新款胸衣。在美國名為“肚帶”,在英國稱為“蜂腰帶”,而在法國則稱為“胡蜂腰”。這種腰衣有條12~20厘米的長撐骨腰帶,以後逐漸演變成與襯裙結合的腰圍,另一種演變是不帶撐骨而只需穿戴|乳罩的輕柔服裝。《時尚》雜誌描述其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