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林子軒不想林曉玲太在意票房成績。
慕姍姍覺得支援林曉玲的電影,能讓小姑子高興,家庭和睦比什麼都重要。(未完待續。。)
第四百七十九章 主動
相對於《回家》被冷處理,《生死抉擇》則是全國爆紅。
在京城上映半個月票房近千萬,打破了國產電影在京城地區的票房紀錄,隨著影片在全國的院線鋪開,總票房已經超過兩千萬。
馮曉剛的賀歲片在京城上映一個月只能拿到一千萬的票房。
一般的國產電影能拿到兩千萬票房就算成功了,《生死抉擇》半個月就完成了。
這部主旋律電影完全違背了國產影片的票房規律。
在京城院線的排片率達到了百分之八十,就算南方的各大城市也沒有低於百分之六十,各地院線的上座率均在百分五十以上。
這說明真有觀眾進場看電影,而不是光買票沒人看,影片在觀眾中的口碑不錯。
不可否認,前期的運作起到了效果,不過關鍵還是上面定下了調子,加大了宣傳力度。
《華國日報》對影片給予了高度評價,並配發了評論員文章。
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反腐問題刻不容緩,這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又是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
評論員文章是新聞評論中僅次於社論的重要評論。
社論的數量較少,一般只有國家出現重大事件的時候才會發表社論。
評論員文章是指結合新聞事件和新聞報道配寫的重頭評論,旨在體現編輯部的立場、觀點和態度,起到導向的作用。
這篇文章一出,表示上面定下了基調,下面的人就知道怎麼做了。
與此同時,華國電視臺的新聞上報道了《生死抉擇》在京城熱映的情況,不少家影院售票處排起了長隊,就為了看這部片子。
那些接受採訪的觀眾紛紛表示這部電影真實反映了社會問題,領導幹部就是要為官清廉。
華國自古以來就有對清官的推崇,史上不少清官在各地都有廟宇,受後人拜祭,對於貪官汙吏,百姓則是憤恨不已。
《生死抉擇》迎合了大眾的這種心理,說得通俗點,這就是一部清官和貪官鬥爭的影片。
按照這部電影票房的走勢,一個月內能夠突破四千萬,後續的票房隨著排片率的降低和觀眾的減少,會逐漸下滑。
不過兩個月內達到七千萬還是有把握的,到年底票房破億的希望很大。
一部國產主旋律影片能夠有這個成績,並不多見。
韓三評知道自己這一把賭對了,上面的領導找他談了話,問了他對國產電影產業的看法。
這相當於一場面試,對此他早有準備。
他認為華國的電影產業要進行改革,實行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
製片行業雖然是龍頭,卻不是全部,後期製作、院線放映和發行等旱澇保收的產業會越來越重要,硬體和軟體都要跟上,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韓三評清楚自己不可能成為華影集團的當家人,他只想爭取一個好位置。
所以,他把重點放在了自己熟悉的方面,那就是電影製作。
他分析了未來華影集團的大體結構,主要是三大塊,一塊是電影製作,一塊是後期發行,還有一塊是院線管理。
他沒做過後期發行和院線管理,後期發行他還懂一點,院線方面就沒太多接觸了。
當然,這三塊都屬於電影產業,只要給他時間,很容易上手。
韓三評覺得自己還是要在製片上下功夫,這是一家電影企業的根本,只要在未來幾年取得成績,他相信自己還有上升的空間。
根據傳言,未來的華影集團董事長可能是總局的某位副局長兼任。
這就是所謂的空降了。
想想也合理,只有有這種資的人才能使七家廳局級單位順利整合,其他人上位的話難免會有人不服,到時候內鬥起來就沒完了。
面試結束,回到京城電影製片廠,韓三評總算是鬆了一口氣,應該是沒問題了。
他今年才四十五歲,還很年輕,只要這一步走好了,以後就好走了。
官場上就是這樣,一步沒跟上,或許就這麼掉隊了。
坐在辦公室裡,看著桌子上《生死抉擇》最新的票房,他有點心疼。
如果《生死抉擇》最終的票房破億,按照投資分賬比例,京城電影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