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就造價高昂,其速度傳輸率是家庭消費級的數倍,dvo…1系統內部用於資料傳輸的線纜,甚至使用了最新的光纖技術。
與此同時,廣播電視級vcd的儲存介質和驅動器,沒有直接採用現成的cd那一套低成本解決方案,而是另起爐灶地重新設計了一套解決方案:digitalversatileobjects——數字式多功能物件即dvo,介乎於原本時空裡vcd和dvd之間的一個解決方案,將來其可以平滑地取代現有的cd、cd…rom、cd…r、cd…rw、vcd。
這也是飛利浦和索尼非常忌憚的一點,唐煥用事實證明自己有實力踢開他們另搞一套,之所以讓家庭消費級vcd的儲存介質和驅動系統,採用了cd的解決方案,只是因為其已經被證明市場願意接受,進而圖一個省事罷了!
這兩種儲存介質和驅動系統的最明顯區別,也表現在資料吞吐量上。
音樂cd和計算機cd…rom、cd…r、cd…rw,以及家庭消費級vcd,都基於音樂cd的儲存和驅動解決方案,所以它們的資料傳輸率基本單位都以音樂cd為標準,即大約每秒150千位元組,家庭消費級vcd每秒1300多千位元的資料傳輸率,也是為了迎合這個限制。
dvo同樣也有類似cd這樣的資料傳輸速度概念,但它的一倍速則達到了每秒600千位元組。
從更深的層次來講,這種區別源於那個看不到摸不著的多媒體壓縮標準movingpictureexpertsgroup——動態影象專家組即mpeg上。
在這套多媒體壓縮標準當中,主要分為兩個領域——影片和音訊,兩者又各自分為4個層級,即layer1、layer2、layer3和layer4。
layer1屬於無失真壓縮,主要目的是為了便於資料整理,對於實際的多媒體播放意義不大,至少現階段如此。
影片的vediolayer1類似於huffyuv,音訊的audiolayer1相當於原本時空裡二十一世紀出現的flac。
從layer2開始,壓縮標準便屬於無失真壓縮了。
影片的vediolayer2和音訊的audiolayer2,應用目標都是廣播電視級,也是價格昂貴的dvo…1系統所採用的壓縮標準。
影片的vediolayer3就是家庭消費級vcd所採用的影片壓縮標準,但出於目前的解碼所需資源開銷考慮,其音訊壓縮標準採用了audiolayer2。
至於被暫時擱置的audiolayer3,基本上就是原本時空裡那個大名鼎鼎的mp3。
影片的vediolayer4和音訊的audiolayer4,應用目標都是面向基於網路的流媒體,同樣暫時只能在實驗室等特殊場合裡登場亮相。
圍繞著這樣一套完備而又複雜的多媒體壓縮標準,產生了上千個專利,而它們也正是居於幕後的唐煥,備戰未來多媒體應用的基石。
當然了,目前的情況正如泰德·透納剛才所分析的那樣,dvo…1系統技術層面的影響力還只能侷限在電視臺的範圍內,電視節目訊號的傳播,以及觀眾一方的節目接收終端——電視機,還會維持在“模擬”的模式上,這是幾十年行業發展的沉澱所致,不可能一步就切換到“數字”模式上來,但其應用是否要等到還處在研究階段的“高畫質”推出後才進入實際階段,就要看唐煥把創造付諸行動的能力了。
如果“標清”和“數字”現在就開始聯姻的話,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相比於模擬訊號調製,寶貴的節目傳輸通道會能更加有效率的同時傳輸多個數字訊號。
與此同時,雖然數字標清電視系統和一般的ntsc、pal、secam制式模擬電視效果相同,但卻能夠有效地降低鬼影、雪花影片和噪聲的發生。
還是那句話,路線圖已經被唐煥擺弄得十分清晰了,相信會有人看到其中蘊含的巨大商機,而主動過來抱團推動,搶佔市場先機。
至於家用影碟機,因為暫時的價格居高不下,而節目觀看質量又和vhs錄影機大致相當,暫時的市場冷遇是可以預料到的。
但唐煥會視自己的華語電影電視劇在世界範圍內的接受程度,隨時加速推動家用影碟機的價格下行,好讓它的多字幕多配音功能來助陣,甚至乾脆讓高階的dvo取而代之。
總之,唐煥的娛樂媒體產業,正和it產業慢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