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油,給人一種質樸而精明的感覺,工作
起來從不知疲倦,作風紮實得像過了細籮的精苞
米粉,清清爽爽,細細密密,不帶一點渣子。
李風對老潘格外器重,大凡老潘有什麼要求,應之惟恐不及,只要是和淮河治汙沾點邊兒的事情,李風都無不一呼百諾,說什麼應什麼。
有製片人做堅實後盾,老潘自然也愈加來了精神頭兒,有點像老農民種包產到戶的自留地,上心下力地像伺弄自己的婆姨,只因情有獨鍾,吃苦受累也心甘情願,興趣越來越濃,傾注的心血和精力也愈來愈多。
從1995年到1997年淮河行動之前,三年時間,不論春夏秋冬酷暑嚴寒,有事沒事,老潘都要像個地道的老農民一樣,隔三岔五去淮河流域看看自己的自留地,看到淮河的水變清些,便舒心愜意的憨笑,晚上吃飯都能多吃兩碗,嗅見槐店閘彌散燻人惡臭時便滿肚皮的氣,到晚上都心慌氣促得睡不著覺。
短短几年,縱橫四省沿淮廣大地區89個城市,都留下了老潘的足跡。
1993年起,中央電視臺關於淮河汙染問題的從未間斷過的呼籲和報道,便是由李風發端,老潘為繼,一直延續到淮河行動之前的。
1997年,從沿淮汙染地區風塵僕僕採點歸來的老潘,正式向製片人李風提出了淮河報道的可行性建議,與李風的想法不謀而合,李風當即拍板,並會同“新聞30分”的有關人員,共同擬定出淮河報道的可行性計劃和報告。
那幾天“新聞30分”的製片人李風,大腦皮層處在極度的亢奮狀態,為了讓淮河報道的計劃準確無誤地落在實處,並得以如期實施,真可謂絞盡了腦汁。
淮河報道得償李風多年前的夙願,很讓李風牽肝動肺,所以做事認真細心的李風,在運作這次行動時抱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決心,對每一點潛在的會導致行動流產的危險和可能招致失敗的因素,他都殫精竭慮,——考慮在內了。
為確保萬無一失,李風希望首先得到國家環保局的支援。
老潘和李風先找了國家環保局的宣教司司長王耀先、副司長商慧。
商慧是一位4D多歲的女同志,北師大中文系畢業,秀於外而慧於中,儀態端莊,言談清越,表情恬靜,舉止得體而富有活力,辦事果敢,從不拖泥帶水。
商慧看了“新聞30分”有關淮河行動的報道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