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2 / 4)

小說:崇禎七年 作者:千頃寒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三一五 洗腦

炊煙裊裊,正是黃昏…

昔日荒涼破敗的磐石堡周圍,現如今已經是人煙密佈,阡陌縱橫的膏腴之地。

城北是青鋒山,山勢險峻,周圍則是大片的密林,木高林深,一般百姓都是不敢進入的。這一大片林子一直往北延伸十幾裡,覆蓋了磐石堡北邊兒的那一大片丘陵地形,形成了一大片林海,一直和安鄉墩西邊兒的山林接起來。再往北,甚至可以綿延到大青山中。

而磐石堡東西南三個方向,則都是大片的原野,尤其是南邊的洢水河和東邊的甘河兩岸,靠近大河,水量豐富,適合灌溉,土地肥沃。只要有一個強力人物能夠帶領著百姓開挖灌渠,興修水利,就足以把這一大片潛在的水澆地變成晉北的魚米之鄉。別說是董策,這個差事李貴都足以升任。

不過現在說起開墾河兩岸的土地來,還是為時過早,目前人太少,只有二百九十一戶人家,甚至連洢水河北和甘河以西的土地都未曾開墾完畢,大約只開墾了這小片地區的三成左右。

但到這個地步,就已經差不多到了極限了。由此可見,磐石堡周邊土地之廣袤肥沃。

整齊的田壟把地面分成一塊塊的,若是在高空看去,便宛如棋盤上面的格子一般,經緯縱橫,很是漂亮。只可惜此時乃是隆冬,若是春日,麥苗松綠,到得盛夏,麥浪滾滾,最是一片富足景色。

在這阡陌土地,分佈著一片片的聚居區,看上去就像是坐落著幾個不大的村落一般。

聚居區一共分為三塊,是按照三個保來劃分的。一共二百九十一戶百姓,分為三個保二十九個甲,第一保一百戶,第二保一百戶,第三保九十一戶。為了方便保長和甲長的慣例,一個保就是一個村落,聚在一起,而保下面的各甲,這些更小的基層單位,則也是住在一起的。

被分到一個甲,一個保裡面的百姓,註定關係就比其他人更親近許多。他們住在一起,不但方便管理,而且容易增進感情,鄰里之間相親互助。按照中國封建制度下農村的發展軌跡,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們會一直在村子裡住下去,十幾代,幾十代的傳承下去,直到他們子孫繁衍,各自都發展成為一個大家族。但是他們這些人,這些戶,還是會住在一起,在一個村子裡。

現在是鄰居,千百年也會是鄰居。

在這三片聚居地中,最好的聚居地無疑是中間靠東的那片聚居地的最西頭兒,因為這裡靠著董官渠。

董官渠兩側都是上好的良田,住的離這裡近一些,就意味著離自己家裡的田地近一些,以後幹活兒啥的也容易。而且董官渠西邊不遠處就是直通向南門的官道,交通方便。

所以這片,是周邊最好的地段兒。不過這也是後來才意識到的,當初流民們剛來的時候,直接安排的讓住哪兒就住哪兒,哪裡有什麼挑選的餘地,而且當時也不在乎這個。後來安穩下來,日子長了,這才感覺到好壞來。

董官渠東邊,是一片不大的丘陵地,說是丘陵,其實不過是七八個土包而已,每個大約有三四丈方圓,不過是六七尺高,坡度非常平緩,住的時間長了,根本就感覺不出來。

這裡,居住著第一保第九甲。十戶人家,二十七口。

都是流民出身。

一片房子將這裡覆蓋,房子大部分都是土坯茅草木頭建造的,很是簡陋,而且還歪歪斜斜的,一看就知道應該是自己動手蓋的,而不是請的鄉間做這等營生的泥瓦匠。不單單是這時候,一直綿延到後世,幾百年之後,這片土地上的村子裡,還是會有這麼一群人,平時也下地幹活兒,卻又一手蓋房子的手藝。農閒時候,就出去賺點兒外快,因著這技能,總比別人活得舒服一些。

一行人從南城門的方向向這邊走來,繞過畜牧養殖場,來到了自己這片房子前頭。這是一行二十來人,其中差不多是男女各半的樣子,從十七八到三十七八的都有,但是鮮少有四十以上的。裡面還有五六個半大孩子,基本上都是男孩兒。

不像是傳統的中國農村家庭,磐石堡治下這些昔日流民的家庭人數相對來說較少,基本上在一戶二三人的居多,四個的就很少見了,一戶一人的光棍兒倒是不少。蓋因一大家子逃難的時候,最後能活下來的,基本上都是家裡作為主要勞動力的青年男女,而老人和孩子,則很難熬過去。老人是身體不行,至於孩子——國人講究孝道,自然不能吃父母,反而是崇尚割自己的肉給自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