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鐵棒放進去,將鐵板卷製成閉合的…圓筒。芯棒的直徑小於實際槍管的直徑。
卷制完成的槍管在槍口的部分,鐵板的兩邊應該有半英寸的重合,這是為了後面的鍛焊做準備。鍛焊的過程也不復雜,首先將槍管加熱到白熱的溫度,然後用錘子反覆的敲打焊縫的位置,擊打的動作必須輕快。這個過程必須反覆進行,因為每次加熱只能完成兩到三英寸長度的焊接。焊接過程中如果發現槍管彎曲,還必須隨時利用鐵砧上的溝槽進行校正。
焊接完畢的工序就是鑽孔,鑽孔的步驟遠比天工開物裡面宋應星所描述的複雜,通常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透過一套直徑逐漸增大的鑽頭依次完成的。這樣就可以減小鑽孔過程中所需的切削力,過大的切削力會使得鑽頭或者鑽桿折斷,導致整個槍管報廢。既便如此,鑽孔的過程中依舊會發熱——焦耳就是從大炮鑽孔發熱受到啟發研究出來焦耳定律。發熱會導致槍管變形,必須加以控制。控制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在槍管上包裹浸水的布並且頻繁更換。
鑽孔完畢,檢驗合格後經過後面的精加工之後一根槍管就算完工了。
聽起來已經是足夠複雜的了,實際操作起來就更是難為,不過董策感覺,似乎是比自己手底下打造魯密銃的要容易一些。
既然不是一個規格澆鑄的,而是人打造的,那麼有長短有些出入自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更何況,萬曆朝時候對於這個的規定和檢查,也未必有董策手底下現行關於熱兵器組打造魯密銃的檢查制度嚴格。
不過口徑一致倒是必須的,畢竟不管長短,發射的鉛彈都是統一鑄造的,不可能為每個人打造的大抬槍都量身定做鉛彈。這一點上,工匠們做的還是很合格的。
槍管前面細後面粗,其實內裡的直徑是一樣大小的,只不過是外面銃壁的厚度不一樣而已,銃筒的末端,足有成年漢子的拳頭一般大。
也不知道今日怎麼地,看到這些大抬槍,董策腦海中就冒出來這些東西。或許是時間太久遠了,以至於他都完全忘記這是什麼時候看到的了,或許是前世的某一日,逛論壇的時候無聊的掃了一眼,之後便忘卻了,他也以為自己完全忘卻了,實際上,這些東西,一直都在大腦之中封存。
董策忽然響起了這茬兒,頓時尋思著自己是不是也該找人收馬蹄鐵了。如果是用馬蹄鐵來打造槍管的話,耗用的鐵量應該會大為減少。但想想便是搖頭,大明朝本來馬就少,哪裡來那麼多馬蹄鐵?
除了這四杆大抬槍之外,還有一袋子鉛彈,這是趙滿倉翻箱倒櫃的找出來的,能尋到也十分不容易,最後是在一個大箱子的底部找到的,也不知道給封存了多少年。所幸由於是在箱子裡面封存的,還是十分的完整,而且都是鉛彈,不易生鏽,因此擦拭之後,都是整潔如新。
為了這袋子鉛彈,董策又付出了十兩銀子——趙滿倉這廝看出董策對這些大抬槍十分上心,因此有時漫天要價,意思反正是你要不給加點兒,這大抬杆子就算是爛在這兒也不讓你拿走。董策無奈,只好捏著鼻子認了。
不過對於得到的好處來說,這些銀子可不算什麼。
這一袋子鉛彈大約有五十來個,一個個足有十兩多重,也就是三百八十克左右,這樣的重量,可以想見,定然是威力無窮。
至於火藥則是不需要單給,董策這一次從趙滿倉那裡搞到了堪稱大量的火藥,而火繩和引藥發射藥等等,都是可以通用的。
檢查完畢,董策便讓幾個家丁抬著這大木頭匣子,往倉庫外面走去。
他還得切實的檢查一下這幾桿大抬槍的威力。
一邊往外走,董策沉吟片刻,看了一眼旁邊的劉大庫和蘇大成,加快了腳步,招招手道:“你二人過來。”
“是。”兩人知道他必然有事,趕緊跟了上去。
董策往前走了一段,回頭看了他們倆一眼,道:“咱們這倉庫區,現下分成多少小的分割槽?指的說的分割槽,只得乃是大的分類,諸如說,糧食,這算是一類,銀錢,也算是一類,棉花,這也算是一類,你們算算吧。”
劉大庫和蘇大成對視一眼,還是劉大庫開口,他顯然對這個更加熟悉,道:“回大人的話,如此算下來,大的分類,一共是一十五種,一些小的,便不算在其中了。”
“一十五種,倒也不算少了。”
董策自言自語了一句,道:“咱們磐石堡以後地界兒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物資也會越來越豐富,這倉庫區,也會越來越大,東西自然是更加的齊全。現在一十五種,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