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暫時擋住丁淮的進攻,給自己爭取一些時間。
張梁當然不會知道張寶心中的這些算盤,只是以為張寶的實力不如自己。
就在張梁修築城池、全力備戰的時候,丁淮並沒有如張梁所料那樣,立即展開鋪天蓋地的猛烈進攻,而是毫無動靜,仍然只是每天由龐德、成廉二將訓練士兵,丁淮一時之間失去了蹤跡。
在對管亥網開一面,放其一條生路之後,丁淮便想到了以後勢必會有人以此為藉口攻擊自己,所以現在對於丁淮來說,當務之急並不是立即攻打廣宗城,因為張梁駐守的廣宗城對於丁淮來說簡直是不堪一擊,現在丁淮最應該做的就是疏通朝廷百官,以為日後此事東窗事發之時,能有人為自己說些好話。另外,丁淮之所以敢私自放走管亥和張角遺體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丁淮的戰功卓著,深得軍心,靈帝也必然會考慮這些而不敢把自己怎樣。
所以,現在的丁淮並沒有在廣宗城外官軍的大營之內,而是遠在京城洛陽的楊賜府上。皇甫嵩、盧植皆被下獄,滿朝文武能夠為丁淮說得上話的,並且丁淮可以相信的人也只有楊賜一人而已,雖然現在楊賜已經不是太尉,而且基本不太受靈帝重視了。
在兩軍交戰的時候,主帥若是擅離職守,一旦被發現,必是死罪。所以,丁淮這一次前往洛陽的行動甚是隱蔽,兩員大將龐德、成廉一個不帶,孤身一人前往,並且還是晝伏夜行,唯恐被人發現。
當楊賜見到丁淮地時候。大吃一驚。當聽到丁淮說到此事地時候。楊賜更是又驚又怒。驚地是丁淮竟然有如此大地膽子。不但放走張角地心腹大將。而且連張角地屍首也沒有奪過來。一個天大地功勞就白白錯過了。而且很可能會因此招來一身是非。毀了前程。
怒地是丁淮在盧植、皇甫嵩、曹操三人相繼下獄。朱儶被俘地情況之下。仍然敢如此大膽行事。不考慮後果。知道張角是丁淮地未來岳父。所以楊賜最擔心地就是丁淮對張角感情用事。到時候會被他人以之為攻擊丁淮等人地把柄。而丁淮是楊賜舉薦。說不定楊賜也會因此受到牽連。
本來在朝廷之中。勢力分為兩派。一派是張讓等十常侍為首地宦官集團。一派是以楊賜為首地士族集團。兩派在朝廷之上爭鬥了多年。互有輸贏。基本沒有分出個高下。但是。現在在兩派中間又多出了一個何進。
何進乃是一名屠夫。胸無點墨。是一個大老粗。此次之所以能夠登上大將軍地地位。實在是離不開其妹何皇后在靈帝跟前多次地軟施硬磨有關。畢竟大將軍一職位高權重。比楊賜以前地官職太尉還要高一級。位在三公之上。
何進此人對於張讓為首地宦官集團也是深惡痛絕。在榮登大將軍之職後。何進也拉攏了一些勢力。如朱儶、袁紹、曹操、袁術、淳于瓊等人。丁淮之父丁原也大有站在何進集團地趨勢。又有其妹何皇后在後面撐腰。何進集團逐漸壯大。基本可以和張讓、楊賜這兩個勢力集團相抗衡。
開始地時候。何進和楊賜還能保持一致。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張讓。但是。時間長了。兩人之間也少不了發生摩擦。這個時候。精明地張讓選擇了沉默。畢竟同時與兩個勢力集團對抗是個很不明智地選擇。
楊賜集團還好一些,畢竟只是一些士族大夫,對張讓集團沒有什麼很大的威脅,但是何進集團就不同了,何進執掌兵權,身後又有何皇后撐腰,張讓就不得不慎重了。所以,張讓刻意結交何皇后,多送金銀珠寶,並且還拉攏了何進之弟車騎將軍何苗。
本來何進就不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沒有太大的主見,更有何皇后和何苗經常在何進跟前說張讓的好話,何進的立場逐漸也發生了變化,矛頭也慢慢指向了楊賜。久在官場的楊賜很敏感的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代表士族大夫首領的他本就看不起屠夫出身的何進,又怎能折節下交。
在兩大勢力集團的下壓下,楊賜在朝廷的地位已經是岌岌可危,更為靈帝罷免太尉一職。本來丁淮在前線一直是捷報連連,這也將會成為楊賜反攻的一個籌碼,說不定還會重新再成為太尉,但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丁淮竟然辦了這麼一件讓楊賜頭疼的事情。
這件事情必然會被何進和張讓等人作為攻擊楊賜的理由,現在丁原的立場十分不明確,事情雖然是丁淮辦的,但是有何進撐腰,加上丁淮前面的戰功,大不了丁淮就是功過相抵,仍然做他的漢中太守,但是楊賜卻很可能因此而被罷官回家。
本來丁淮應該會跟著丁原的立場,但是這幾個月以來丁淮一直在前線,其父丁原也沒有怎麼和丁淮書信溝通,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