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也只是一名凡夫俗子,只是空活百餘歲罷了,又怎能和神仙相比,小友莫要再以神仙稱呼。”
張角見南華兩次這樣說,知道南華誤以為自己真的把他當作神仙了,其實張角以前確實聽說過南華道長、于吉道長和左慈道長的名號,其中以南華的名號為最響。當世之人哪一個不想拜在這三人的門下,只是這三人向來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就算是真的遇上了,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可能被這三人收為徒弟的。
張角有心拜在南華門下,卻又不敢開口,這時南華好像想到了什麼事情,問道:“老道方才聽小友說乃是扶風人,為何來此深山之中?”張角本來正在猶豫怎樣開口求南華將自己收為門下,一聽南華問起自己為何來此,往事不禁再次湧上心頭。
聽完張角的敘述,南華不禁為張角的慘痛遭遇感到憤慨和難過,但是南華畢竟是遁世之人,早已不再過問塵世中的恩怨情仇,不可能去幫助張角搶回宋卿,將宋家人教訓一通,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將張角收為徒弟。
南華老仙擇徒的標準還是很嚴格的,他一生也只是收過三個徒弟,一個是左慈,前文有過介紹,一個是張讓,還有一個是童淵。
讀到這裡,可能很多人覺得奇怪,張讓?對,就是十常侍之首張讓。張讓原本也不是壞人,反而是一個濟世救人、普度眾生的遊方郎中,經過他的手治癒的病人不計其數,並且對於窮人來說,能不收診金的就免收診金,至於張讓後來為什麼變成了十常侍之首,這在後文還有詳細介紹,這裡暫不提此事。
另外的一個,童淵,想必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童淵是漢末時期的武學大師,只是一生從未從軍,這也是大漢朝廷的一大損失。至於童淵為何不從軍為國效力的原因,歷史上沒有記載,在這裡也只能猜測是由於當時的社會太黑暗,軍隊更是如此,有才之人得不到重用和提拔。
但是,傳說三國時期的三員大將皆是出自童淵的門下,這三人分別是張繡、張任、趙雲,究竟是真是假,也無從考究,因為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在本書中,極品黃山便姑且認為這是真實之事,以後寫到趙雲的時候便以此為基礎。
南華見張角雖然穿著破爛,卻是氣度非凡,談吐更是令南華滿意,而且張角的眉宇之間猶有帝王之相,這便堅定了南華將張角收為弟子的決心。但是張角豈能知道這些,依然還為如何能拜在南華門下絞盡腦汁。
兩人沉默良久,南華見張角始終都沒有提出要拜自己為師,心中暗歎一聲,此人雖然是可造之才,只是心思太過縝密。最後,南華道長對張角道:“既然小友與老道有緣,老道便送你一本〈太平要術〉,此乃老道親手所著,希望你回去之後仔細研讀,他日更以救天下窮苦百姓為己任,切不可有太多的私心雜欲。”
《太平要術》其實並不像《三國演義》中說地那樣。學會之後可以呼風喚雨。其實就是一部記載各種技術地合本。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南華寫地這本《太平要術》包含了兵法、醫術、帝王之術和武藝四種技能。一旦學會並加以運用。不難登上帝王寶座。
張角雖然得到了這本《太平要術》。但卻依然失敗了。並不是《太平要術》地過錯。也不能說《太平要術》沒有用處。其實是張角自己地錯誤太多。第一。張角用人不能唯才是用。軍權全部掌握在自己兄弟三人之手。事實證明張寶、張梁並非領軍大將之材料。張梁乃是一武夫。張寶卻是心胸狹窄;第二。張角舉事不密。被唐周告發。結果倉促起義。造成起義地準備工作沒有進行徹底;第三。張角不該同時在八州並起。表面看來聲勢浩大。其實不但使得黃巾軍太過於分散。更不利於張角掌控全域性。致使最後都是各自為戰。(全文字小說閱讀盡在拾陸K文學網)被皇甫嵩、盧植等人分別擊破;第四。張角沒有時間也沒有地點對自己地軍隊進行訓練。不但黃巾軍軍紀散漫。而且軍隊毫無戰鬥力。加上黃巾軍中幾乎沒有太多能夠撐場面地大將。所以導致黃巾軍雖然數倍於大漢軍隊最後仍然覆滅;第五個原因便是張角地命太短。從起義開始僅僅八個月地時間。張角便病死了。而張梁、張寶為了爭奪黃巾軍地統治權。也是兄弟反目。各自為政去了。
當然。這些事情地發生是在以後了。這也不是南華能夠預料到地。畢竟南華道長也不是神仙。豈能未卜先知。
當然。張角雖然得到了《太平要術》。但心中也沒有要推翻漢朝統治地想法。畢竟在封建社會。這一個念頭是相當可怕地。尤其是在唐代之前。改朝換代更是幾乎所有人都不敢想象地事情。不像唐朝之後。人們都將爆發起義當成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