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皇太極率重兵出擊,將明軍團團圍住。
到這時候,明廷上下慌了手腳,想調遼西兵援助,但吳襄等遼西將門拒絕出兵,坦言不是對手。而調集其餘兵馬都是緩不濟急,但也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
這時候也能看出明廷對後金集團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不可移的,始終貫一的大的戰略構想的缺陷來了。
在明神宗晚年,對後金的戰略是採取調集各鎮邊軍,集中優勢力量痛加還擊的做法,然後瀋陽一戰,近十萬精銳明軍全部喪身,光是總兵官都戰死好幾個,接著就是所謂的遼人守遼土的戰略,孫承宗在督師遼東時,大修土木,造了幾百個軍堡,訓練了四十萬農兵,還有幾十營的關寧軍鐵騎營戰兵。
每營有八十八門火炮,其中還有大口徑的紅夷大炮,火銃四千餘支,還有騎兵營,水師營,論起裝備什麼的,不要說別的明軍軍鎮或是後金,就算放眼全球,恐怕在火器化程度上和裝備的精良上,全球士兵都得對關寧兵瞠乎其後,甘拜下風。
但裝備好不代表戰鬥力高,這種戰略下的關寧兵一千人裡可能沒一個打過仗的,一萬人裡可能才有一個殺過人的老兵。
全部是菜鳥新手,根本上不得戰場,一行軍就可能炸營,這樣的軍隊,只能說是徒有其表,根本無用。
但孫承宗的這種修堡壘的辦法被延續了下來,後金一戰就拔了幾百個明軍的堡壘,但明軍又繼續向前修,反正國家的財力投在遼西,不修的話,那麼多銀子沒地方用,也沒辦法貪汙剋扣。
很多時候,張守仁認為,這才是遼西那邊拼命修堡壘的原因所在。
但修堡壘的同時,卻沒有一支敢和後金野戰的軍隊,張守仁不知道這樣修堡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