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出萬一。
這樣的院子,還有每月支糧支銀的待遇,鞋子布匹藥材都是上頭免費發下來的。所有人不必擔心吃不飽飯,小孩子半夜被餓醒,或是營養不良而被餓死,女人也不會因為一家老小去當暗娼半掩門……提起過往,所有流落在山東的遼東人都是一臉的辛酸和血淚。
其實這些遼民也不一定全是跟著孔有德過來的,這其中有不少人還是在努爾哈赤時代就從開原鐵嶺一帶流落出來,從遼東逃到皮島一帶的島嶼,然後坐船輾轉逃到登萊一帶,如果沒有孔有德作亂,這些人還勉強能夠溫飽,在孔有德亂後,遼民在山東普遍受到敵視,日子自然是過的特別的艱難困苦。
現在好了,雖然張守仁現階段只要匠人,而且是熟手匠人優先,但副千戶大人已經允諾,隨著本堡的發展,將來也會用更多的遼民。
和普通的山東人不一樣,副千戶大人的胸懷更寬廣,更博大,更加的仁德。
和所有的強者一樣,張守仁只是會把刀對準真正的敵人,而不會象一個怨婦弱者一樣,把仇恨和怨恨撒向不相關的同類而已!
第七十三章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
第七十三章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為了方便匠人們出入,還專門開了一座堡門,修了一條小路通上堡東的大道……在所有匠人民居的中間,也是道路的盡頭,幾十座工棚的最北頭,現在正放著一個奇形怪狀的東西……最少對膠東人來說,這個東西是十分罕見的。
“大人,這是按你的吩咐打造的,和圖樣上的一模一樣,沒有差別。”
林重貴紅光滿面,高興的滿臉放光,指著那個十幾米長的物事笑道:“咱們雖沒打過,不過這裡有最好的鐵匠和木匠,皮匠老張也是一把好手,七湊八想,居然是真的成了!”
“不錯,不錯!”
張守仁也是十分高興,看著眼前的物什,大聲笑道:“明天大家一起出把子力氣,把這翻車給我裝在那個大池子邊上!”
那個大池子就是蒸發池,有設計精巧的進水和出水口,但為了維持標準水量,就需要人力來調節。
在現代化的鹽場裡,這種事就有電動的水泵來解決,現在當然不可能有這種東西,不過這也不是解決不了的難題,用大型的水車就可以了。
說來也是奇怪,在陝北,山西,在山東,很多北方缺水的地方反而是沒有象樣的水利工程。最近這幾十年是小冰河時期,北方在歷史記錄裡幾乎是年年大旱,之所以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天災和**確實得各佔一半的原因。
但弔詭的就是北方旱成這樣,也沒有象樣的水利工程,官府不組織,老百姓自己也很難自救,特別是大規模的引水工程,如引水渠或大型水車,或是打深水井。
這樣的事如何做了,可能就會少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流民,又或是根本就沒有農民起義了。
但以張守仁的觀察來看,指望明朝政府做這樣的事,還不如指望老天下雨更為妥當一些啊。
眼前的這個翻車就是南方水車的擴大版,漿葉闊大,踩踏方便,引水流量應該足夠鹽池調節所需。
這樣的翻車一架當然不夠,不過反正張守仁有的是人力,多造幾架,每天由不能當親丁的壯勞力不停的踩踏就是了。
比起煮鹽,這種鹽池的產量就不是幾倍或幾十倍,而是幾百倍上千倍的產出了!
有本堡和其餘幾個鹽池,年產幾千萬斤鹽,根本就是十分輕鬆的事情了。
蒸發池,調節池、結晶板、結晶池……
大大小小的池子把海水引入,然後保持一定的海水濃度,然後依靠烈日和不停的攪動,蒸發,然後到結晶的水平。
最後就是成片成片的上好海鹽。
後世的蘇北大型鹽場,無非也就是池子比眼前的鹽池要大一些,還使用了一些現代化的器械,但是在原理上,後世的鹽池和眼前的鹽池是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區別可言。
一想到雪白的鹽就和泥土一樣,用木鏟剷起來就能賣錢,張守仁就是心花怒放,開心的不得了。
這年頭,果然還是穿越者有優勢的。象這種曬鹽法其實十分簡單,成本也小,但一直要到清朝嘉慶年間才廣為流傳為人所知,到清末才真正推廣開來。
第七十三章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
象現在明朝這會子,井鹽倒是曬鹽法,但十分原始粗陋,出產的數量也少。象是淮鹽魯鹽,都是海鹽,全部是由世襲的灶戶從早到晚點燈熬油的煮海燒鍋製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