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雄傑效忠的皇帝。
替崇禎殺敵,別搞笑了。
至於為百姓……張守仁眼前掠過一張張臉孔,想起文書上報告的河北百姓遭遇之慘,而清軍剛剛攻入山東後,臨清城整個城市的居民幾乎被殺光,這個運河上的樞紐名城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多少行商,就這樣全部死在一場惡毒到完全沒有人性的屠殺之中。
而河北真定的幾十個州縣,幾十年後還到處都是屍體和萬人坑。
自己是不是能如以前想的那樣,“養賊自重”,對清軍打而不打疼,慢慢的擴張自己的實力,對農民軍是分化打擊,痛剿之餘,也替自己招募。
慢慢的,實力自然就膨脹起來。
左良玉在南明初年擁兵號稱五十萬,實際也有十來個總兵,七八萬人的戰兵。張守仁自信,自己做的不比左良玉差,而哪一天能叫他養起十萬戰兵的時候,天下肯定就可以易主了。
什麼清朝,李自成,張獻忠,全一邊玩兒去吧。
十萬虎賁,足以蕩平天下!
這些想法,和雲娘都不能說,張世福這樣最忠心的部下也不能說……時機還不到。等能說的時候,就是水到渠成的時候了。
而老孫頭更加不能說了,張守仁又不瘋。
但老頭這時目光灼灼,眼神中的乞求之色明顯的讓張守仁都不忍心了……他十分艱難的向孫承宗道:“閣老,我願驅除韃虜,不打回遼陽和瀋陽誓不為人。”
“好,好!”
這個含糊的回答就哄的老孫頭十分滿意了。老頭撫須大笑,自覺的退向張守仁的身後,儘管他的身份地位,足夠資格站在將臺中間。
哪怕就是為閣老帝師和督師時,孫承宗也是喜歡向武將放權的,此時就更加不可能干涉張守仁的權威。
但有這個身材高大,年紀雖老而腰板筆直的老頭在,膠萊一帶已經沒有文官敢說浮山營一個不字,李僉事這樣的山東的高階文官,此時也不敢對營務說一個字的是非。
老頭子的牌子還是很響亮的,沒有人蠢到在孫承宗在場的時候跳出來指手劃腳。
“李大人。”
和老孫頭的話談完後,張守仁就是面向神色難看,心思十分複雜的守備僉事看過去。原本李僉事是想以自己主導浮山營的姿態帶走這支強力的援兵,現在看來,這個想法實在是太荒唐了。
“奉命援助濟南,本部兵馬全部出動,為國為民,都沒有什麼可說的。然則,本營將士只能由本將來指揮,任何哪位大人,都不能直接干涉營務。”
“好吧,本官會向巡撫大人稟明的。”
“還有,沿途軍需,本營自給自足,請不要叫地方官准備供應軍需了。”
“這?”
“本將並非貪財之人,而且本鄉本土的,出兵放馬是圖一個好名聲,叫人刮地三尺,祖宗都能叫人罵光了,所以軍需還是我自己來吧。”
當時的明朝對農民有很多積弊,比如賦稅的調整,陝北的農稅和江南的農稅是一個水平,火耗加徵的過重,甚至河南的一些縣裡,火耗收的比江南的州縣還要高。土地兼併,失土農民過多,大戶官紳勾結官府,把自己的賦稅轉嫁到小民百姓頭上。然後,就是官府的攤派多,正賦之外,有額外的加徵,比如驛站的費用,火耗銀兩等等。
過兵時加徵的軍需物資也是雜派的一種,只要過兵了,就是按正賦田稅加徵一次,負擔比一年的正稅還要重,最終到武將手裡的只有加徵的很少的一部份,然後武將再剋扣一部份,所以軍隊行軍餓肚子的事,在大明不是童話,而是殘酷的事實。
“李大人能同意否?”
“張將軍都主動不要地方供應,本官豈有不應之理?”
李僉事笑的格外苦澀,文官對軍隊的掌控,最要緊的手段就是後勤上卡住脖子。沒銀子沒糧餉,你武將能叫士兵去打仗?
但現在看來,張守仁一切都能自己來,他這個兵備僉事,是真正的無足輕重了。這次的浮山之行,十分無謂,簡直就是做了一個跑腿的驛站的驛兵和信使了。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李僉事的心中一陣輕鬆,也是有隱隱的感動。在浮山這麼一點時間,他已經明白,這個時世,武將已經不是當年的那種地位了。
張守仁完全能拒絕出兵,事後朝廷也挑不出他一點錯來,但這個浮山武將還是決意出兵了,並且不要一點糧餉!
心神激盪之下,先前的那些委屈和不滿,還有文官的那些酸腐氣和傲氣都消失了,李佑方拱起手來,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