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3 / 4)

小說:明揚天下 作者:冷如冰

學術問題,而涉及到了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他們也是反對取消八股取士最強烈的一批人。

這場口水戰愈演愈烈,傳統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明朝近三百年,八股取士已經成為一種頑固的傳統習慣,一朝要全面廢除,自然要承受這種頑固習慣的強烈反撲。

一個多月下來,一場大論戰沒有任何消停的跡象,其激烈程度,涉及範圍,已經不下於前方的大戰了,正反雙方甚至暴發了肢體衝突。

這促使秦牧不得不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因為這已經是關係到後方穩定與否的大問題了。

與司馬安、呂大器、喻大猷等要員榷商之後,秦牧就這場大論戰下了一道詔書。

詔書大意是說事實不說不清,真理不論不明,歡迎學界就此事展開討論。但討論範圍許可權於學術方面,絕不容許借學術討論進行人身攻擊,更不允許借學術討論之名拉幫結派,打擊異己,危及驅除韃虜大業。雙方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求同存異。

詔書中還宣告。除了顧炎武的翰林院和新設立的國子監師生之外,大秦所有軍政部門的官吏不得參與這場辯論,而要站在一個相對超脫的立場,認真聽取正反雙方的理由和論據。

為了給大家充足的辯論時間,十月的恩科將向後推遲一個月,並著令顧炎武在武昌的黃鶴樓下設立論壇;

持不同意見者,可以自由登壇辯論,官方會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

並承諾只要不涉及到人身攻擊,不拉幫結派結黨伐異。官方絕對不以言語及罪。

秦牧這道詔書一下,頓時讓天下的讀書人都為之一震,不管支援的還是反對的,對秦牧都是讚不絕口。

特別是他禁止軍政部門的官吏參與討論。更被視作是公平公正的象徵。

畢竟要一個普通人站在知府知州面前與之爭辯,還真沒有多少人有這個勇氣,官員往往能利用其自身的權勢,左右討論的公正性。

這道詔書同時被讀書人認為是開風氣之先。更被看作是秦牧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體現。

甚至開始有人把秦牧與唐太宗相提並論。

因為兩人有頗多相同之處,倆人都是前朝舊臣。都是起於亂世,都很年輕,唐太宗打天下時不到二十,即位時也不過二十來歲,和秦牧很相似,而且倆人都是文武雙全,上馬治軍,下馬治民,又都有虛心納諫的胸懷。

總之,你越作比較,越覺得相似。

事前秦牧根本沒有想到自己這道詔書會產生這樣的效果,他只是想把這場辯論引上理性的道路,不使自家後院失火,以免影響前方戰事。

他更沒有沒想到的是,這道詔書頒佈後,原來那些躲避戰亂,清居山野的大儒紛紛行動起來,或是撰文參與討論,或是動身親赴武昌,準備登壇辯論。

其中隱居的江西大儒艾南英、羅萬藻,以及當初因不滿吳學禮大軍禍害江西,勸阻無效後憤然隱入廬山的江西巡撫郭都賢,竟不畏戰火,結伴趕到安慶城下求見秦牧。

秦牧聽說之後,急急迎過江去,極盡禮遇。

見面之時,三人甚為感動,郭都賢施以大禮,感慨地說道:“秦王日理萬機,為我等幾個老朽趕過江來,我等如何敢當,如何敢當啊!”

“三位是世之大賢,小王敬慕久矣,只是年來俗務纏身,未能親往拜請,還望三位大賢莫怪,今日承蒙不棄,遠來教誨,小王豈能不親自恭迎。”秦牧一邊還禮一邊答話,態度極為謙遜。

郭都賢、艾南英、羅萬藻三人萬萬沒想到,年紀輕輕的秦牧,竟是如此虛懷若谷,心中不禁感慨萬端。

艾南英與羅萬藻是同鄉,都是江西臨川人,與章世純、陳際泰一起被世人稱為“江右四家”。他們都是寫八股文的高手;

其中陳際泰更是世人公認的八股文大家,他將經史古籍融會貫通,自闢門徑,借題發揮,馳聘才思,抒發己見,把八股文推向了極致。

然而他們對八股文所導致的文風衰弊,內容陳腐,科場制藝,形式僵化,卻是深惡痛絕。

幾人一直致力於八股改革,他們師從古文、戲曲大師湯顯祖,認為只有取徑唐、宋才是溯源秦、漢的正確道路。他們遵依北宋古文精神,推崇歐陽修的學說;

江右四家的影響力很大,跟陳子龍、張溥、張採、夏允彝等人的“復社”、“幾社”就文壇文風等問題展開論爭,分庭抗禮。認為為文要表現“時”與“境”,要講“義法”、“神氣”、“雅潔”。

還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