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進了縣衙。
“唉,都說人爭一口氣,其實呀,要低頭的時候,就算大落牙齒和血吞,也不得不低頭啊。這位公子,你說是吧?”她話不帶歇,一路連比帶劃,將一樁慘事說得跌宕起伏,恍若親眼所見。
顧明舉含著笑恭維:“倘若將來我能做官,定當把嬸子請進府裡去說書。”
直爽的女人笑得哈哈哈,拽著顧明舉的胳膊都不願再鬆開了:“你們讀書人啊,就是會說話。怪道那些當官的一個賽一個地會編謊呢!”
顧明舉神色如常,倒是身邊的侍從們臉色有些難看。
溫雅臣曾說,人之最不幸,便是生在盛世之末亂世之初。本朝開國已有兩百餘載,當初也曾有得江河澄清四方昇平之時,只是好花不常在,好宴終須散,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不肖子孫胡天海地的折騰。家業傳到現下這一輩,其實也不過是個外頭好看的花架子。當今聖上五十歲前尚算勤勉,到了如今,年紀大了,耳鳴眼花又常年臥病,朝政的事真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更何況,連那份“心”是不是還有也尚不是定數。
江山不能一日無賢能之主,君主一旦昏聵,小人趁虛而入則是必然。一朝小人當道,結朋營黨、爭權奪利的事就是大勢所趨。
為官者乃萬民之父母,如若父母一心顧著一己之私,那又有誰來顧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呢?國祚衰弱,連老天也看不去。連年南洪北澇,風雨成災,一年所收之糧連半年也支撐不過去。
偏是饑荒的年景,皇家卻偏不懂體恤。又是起高臺,又是建瓊樓,一艘南下蘇杭的龍舟便不知花去多少民脂民膏雪花白銀,一次赫赫揚揚的泰山祭祖又不知徵得多少苦役民夫青壯勞力。這般苛捐暴徵之下,人人皆為自己擔心盤算,誰還顧得上旁人的死活?
都說國之將亡,妖孽盡出。眼下雖未見大劫,只是豪門圈地官家欺民的心酸事已屢見不鮮。盛世怕當真是走到了盡頭,隱隱已見亂世之兆。
堂上的審問已經到了最後,堂外聽審的人們卻也已經三三兩兩地散得差不多。一直說得興高采烈的大嬸看看四周說:“誰都明白是怎麼回事,也都知道會審出個什麼結果。一個個都趕緊找著自己的活路呢,誰還擔心這裡?”
顧明舉抬眼去找堂上的嚴鳳樓,隔得太遠,始終看不清他的表情。只聽得他說話的聲音,比之前來見自己時又低沈暗啞了不少。
該傳的證人已經一個一個過堂。原先說,親眼見得鳳兒姑娘被搶的更夫改口了,說那天他根本沒經過老三漢家的巷子,也沒見著什麼孫家的家丁和軟轎;碰巧經過街口的路人說,那晚他喝迷糊了,聽得吵吵嚷嚷的聲音原來是賭坊裡傳來的;還有一個伴著鳳兒一同上街的姑娘,她自始至終哭著,卻不肯說一句話……
孫家那位四爺連面都沒露,只派了個樣貌比張知府還獐頭鼠目的管家:“我家四爺病了,正在家休養呢,實在起不來。大人你看,這是回春堂的王大夫開的藥方。”
除了老三漢一口咬定的事實,誰都沒見著鳳兒姑娘被搶,更沒瞧見鳳兒姑娘是怎麼死的。孫家說,許是那夜下雨路滑,鳳兒姑娘是跌進河裡了。不過孫四爺心善,見不得人受苦,願意贈與老三漢五十兩紋銀,就當是給鳳兒姑娘做件新衣裳。
坐在明鏡高懸地匾額下,年輕的南安縣丞說得字字辛苦:“此案……尚有疑點,待本縣改日再判。”話語間滿是無論如何遮掩都遮掩不住的挫敗與疲憊。
此時,已是日上三竿,外頭白花花的太陽照得一天一地的刺目耀眼。陽光卻射不進公堂裡去,匾額黑沈沈的陰影將嚴鳳樓重重罩住,顧明舉眯起眼仔細去認,卻也只是依稀看見一個模糊的頹唐影子。
“大人,官運亨通!官運亨通!”終於,連“為了看嚴大人而來”的大嬸也走了,縣衙外冷冷清清,只剩下了顧明舉。那隻張知府送來的八哥忽然叫得歡,不停在籠中躍來蹦去。
顧明舉用手點了點籠子,戳戳它那雙黝黑的翅膀:“去你的!”
前些天有人投貼來拜訪,是孫家聲名遠揚的大爺。他長得一個圓圓滾滾的肚子,一身白白胖胖的嫩肉,笑起來彷彿廟門口的開口彌勒:“是在下管教不嚴,給大人添了麻煩。這不,我來給大人負荊請罪。”
他坐下就是一通叫人拒絕不了的客套,一會兒說為官之艱難,一會兒又說南安的風土人情,洋洋灑灑自地底下說到天邊上,忽而說東,忽而又道西,直叫人摸不著頭腦,卻絕口不提自家四弟的混賬事,好似無心好似有意,雲遮霧繞的話頭裡半遮半掩漏出一句:“當年嚴大人尚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