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特色產品。
石阡草凳。在石阡縣佛頂山自然保護區一帶居住的仡佬族同胞,早期由於居住偏僻交通閉塞,在這裡生存,除了綠色食品外,就是大自然賦予他們山中的草藥和黃色的稻草。居民睡的是稻草,坐的是草凳。能夠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愉快地生活,源於草藥和稻草給予他們一個健魄的身體。然而他們生病時許多不願直接食用藥物,而是想把藥物透過某種方法間接吸入體內;起初把草藥熬成藥液浸泡稻草,把稻草編成坐凳。人們透過坐草凳來吸收藥物,達到“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目的。由於浸泡後的草凳不能經久耐用。經他們多次實踐,用幹稻草編成大方條把山中野生的菊花、魚腥草、雙花、公英、白芍、香附子、大血藤、魚精草、益母草、車前草、皂剌、首烏等中藥包入其中捲成實心圓柱體,再用竹篾條捆紮而成,編制的草凳經久耐用,又具有明顯的治病、防病功效,特別是對一些婦科病有明顯的療效。
石、木材雕刻:石阡石材、木材雕刻歷史久遠,在民間到處有能工巧匠,其作品花樣繁多,石阡的石、木雕刻藝術乃當今一絕,二00九年貴州省工藝美術研究所授予“貴州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發實驗基地”稱號。
石阡石雕藝術所採用原料是梵淨山地區獨有的“紫袍玉帶石”。木雕主原材料是自古以來民間素有“縱有珠寶一箱,不如烏木一方”之稱的名貴稀有陰沉木。“紫袍玉帶石”色彩豐富,光澤秀潤,質地細膩,軟硬適中,可調性極強。用“紫袍玉帶石”雕劃的作品五彩繽紛,玲瓏剔透,晶瑩如玉,別具藝術效果;陰沉木因長期深埋,含水豐富,乾燥後加工表面十分潤澤光亮,手感極佳。
它們的特點是奔放大氣,細膩精巧,形象逼真,基調為寫實和寫意,手法有圓雕、鏤雕、浮雕及線刻;工序分相石、開坯、粗雕、細雕、封蠟、潤色等。其代表作品有八仙過海、九龍護中華、國色天香、龍鳳呈祥、金龍護珠、松鷹獻技、二龍搶寶、踏雪尋梅、九龍杯”等二十多個品種。
蠟染書法。蠟染是貴州古老的民間工藝,書法是中華大地之瑰寶。將書法與蠟染完美結合,既含高雅獨特的書法藝術,又不失民間工藝的蠟染特質,極具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則是石阡人的獨創,開創了書法藝術的另一片新天地。
老闆介紹完幾種特色產品,一行人的第一泡茶也喝得差不了。此時,老闆又上來加了第二道水。那老闆說道:“一道茶,二道品,三道香噴噴,四道、五道淡淡味!”
吳總見那老闆非常健談,便問道:“老闆,石阡都有哪些少數民族?”
那老闆說道:“石阡居住著侗族、仡佬族、苗族等13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古樸純正的民風民俗。如依山傍水的侗寨翹腳樓、仡佬族“欄杆”式民居建築、苗家兒女對歌擇伴、仡佬族奇特的喪葬習俗以及民族服飾、飲食、歌舞等無不體現出一種自然淳樸的民族風情。還有毛龍燈、茶燈、木偶戲、儺堂戲等,充滿了濃郁的生活、生產情趣。”
接著,那老闆介紹了仡佬族等幾個少數。
仡佬族。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民族,是曾建立過古夜郎國的民族,民間俗語常有“蠻夷仡佬,開荒闢草”之說。仡佬族的族源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時期,即:濮人—僚人—仡佬族。由於歷史原因,形成仡佬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
仡佬族人在長期的社會歷程中,逐漸形成若干支系,就文獻記載,有紅仡佬、青仡佬、花仡佬、蔑仡佬、打牙仡佬、打鐵仡佬等稱呼。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但由於與鄰近諸民族的長期交融,語言逐漸發生變異,主要使用漢語,並通曉相鄰民族的語言。
仡佬族部分古語儲存於如今石阡山川村寨名義之中,以仡佬族的古稱、自稱和他稱得名的地名比比皆是。
石阡保留著豐富的仡佬民俗。諸如:擊鼓而歌的娛喪之俗;臘餘歲尾的舂儺還願之俗;過年打餈粑、推綠豆粉等俗;以供粑、蒸粑予測旱澇及若干特殊禁忌之俗;“立春”時節說春、送財神、“打梁山土地”之俗;春節玩燈之俗;敬雀、謝土、吃新等節日祭祀之俗;朝拜石崖、洞穴、“賴子石”之俗;打薅草鑼鼓祭祀“秧苗土地神”之俗;喜唱民歌、山歌之俗;哭嫁和迎早親之俗;送瓜、送寶、送“菩薩”等送子之俗;辦“祝米酒”和送穿戴、背圍之俗;建房說上樑伏筮、訂門伏筮之俗等
仡佬族先民的房屋形式主要有“幹欄”、“千腳棚”、“塌塌房”等。而現在石阡仡佬族人則大多住的是木構架穿鬥青瓦房。正房中間是堂屋,供有